[探索·发现] 1008-13.杰出历史人物与澳门(6集全.Xvid)-OTG

Description: 「cctv10每周一至五21:00,每期40分钟。」 @ 2006-11-07 01:20

中西文化研究所、北京大学及中央电视台共同合作拍摄的六集历史记录片,讲述六位历史名人与澳门的渊源,并通过他们在澳门的活动及其光辉事蹟宣传、推介澳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爱澳的思想教育,弘扬祖国优秀历史文化。片集将由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六集讲述的历史名人分别是孙中山、郑观应、林则徐、利玛窦、叶挺、冼星海。

1008《西学东渐──利马窦》

利玛窦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耶稣会士之一,本名Matteo Ricci ,1552——1610年,字泰西,生于意大利。20岁时他进入耶稣会的罗马学院,21岁加入耶稣会。1582年来到澳门。到澳门后开始学习中文。 1583年到达广州,获准在内地建立第一个传教组织和教堂,并受到当地官员的大力支持。他最初独自一人居住在广州的时候,当地的一些学者经常拜访他与他交谈,向他请教有关西方的情况。这些事使他受到启发,开始研究中国文化和学术,在生活方式上也开始中国化。1590年,他在另外一个地方建立了第二座教堂。在这里认识了更多的中国文人,接受他们的意见,穿上了中国文人的衣服。

他在广州呆了20年,除研究中国的经典外,他还向中国人传授西方的数学、地理、天文、历法等知识。

1595年他遇上了一位官员,后者愿意带他到首都北京,但没有成功。结果他到了江西省的南昌。1598年,他虽又被人带到了北京,但没有留下来,而是回到了南京。1601年,利马窦以进贡的名义,终于到达了北京。他向皇帝赠送了一些礼物,得到了皇帝的好感。皇帝因为他的学识授予他官职,送给他住所。在北京的期间,利马窦结识了不少有地位的人,还成功地使200多人受洗。

1610年利马窦在北京病逝,年57岁。皇帝专门为他划出一块墓地,为他题字。

1009《钦差巡阅──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六年中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盐运使,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任上整顿盐务、兴办河工、筹划海运,采用劝平粜、禁囤积、放赈济贫等措施救灾抚民。后升任河东河道总督,亲自实地查验山东运河、河南黄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黄河由山东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苏巡抚。江苏旱涝灾情严重,他上奏历陈民间困苦,坚请缓征受灾州县漕赋;致力兴修水利工程。为克服银荒和利于货币流通,他反对一概禁用洋钱,提出自铸银币的主张,为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

十七年,升任湖广总督。是时鸦片已成为严重弊害,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九月应召进京,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十九年正月抵广州。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并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 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在沿海招募水勇,操练教习。七月因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拒不交出杀害中国村民的英国水手,又不肯具结保证不再夹带鸦片,他下令断绝澳门英商接济。义律诉诸武力,挑起九龙炮战和穿鼻洋海战。林则徐督师数败英军。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贸易。十九年十二月实授两广总督。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九月被革职。二十一年三月受命赴浙江协办海防。五月充军伊犁。

他在伊犁协助办理垦务,倡导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警惕沙俄威胁。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曾先后平息、镇压西北西南民族冲突和人民起义,整顿云南矿政。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途中卒于潮州普宁县(今广东普宁北)行馆。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林则徐平生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等。所遗奏稿、公牍、日记、书札等辑为《林则徐集》。

1010《盛世危言──郑观应》

郑观应,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伺鹤山人,杞忧生,1842年出生于广东香山一户私塾老师的家中,17岁时因家贫到上海投靠叔父,一面在宝顺洋行打工,一面在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办的英美书馆夜校部学习英语,1868年到上海和生茶栈当译员,不久承办这家茶栈,同时经营荣泰轮船公司。1873年受聘担任太古洋行轮船公司总理,并在牛庄、上海等地开设商号、钱庄,成为买办商人,在此期间,他曾多次捐官,至候补道,由于交游广泛,资力雄厚,成为上海滩的名人。

1878~1879年间,他经办直隶、山西、河南赈捐,因办事干练,受李鸿章赏识,委任为上海机器织布局会办,后升任总办,开始介入洋务运动,1881年他受命创办上海电报分局,任总办,次年正式脱离太古轮船公司,结束了买办生涯。此后,他相继投资并担任轮船招商局、上海造纸局、开垦公司总办及上海医局总董,还创建天津电报局,主持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粤汉铁路等的创建工作。他的大多数时间在轮船招商局工作,为对付外商势力的压迫,他曾拟订救弊大纲16条,整顿局务,增加了企业实力。

1884年他受命至广东总办粤防湘军营务处任职,积极主张抗击法国侵略,并冒险到西贡金边、南洋等地探察敌情,并组织运送军队、军械赴台湾。次年他在香港被太古轮船公司借故控告,受到一年的监禁。

1892年他受盛宣怀的邀请,再任轮船招商局帮办,从此主持局务10年。1902年,袁世凯北洋势力控制轮船、招商两局,郑观应被迫离开轮船招商局,到广西巡抚幕中任营务处会办,不久升任左江道,次年即离职返乡,在广州任粤汉铁路广东购地局总办。1906年被推为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总办。

郑观应在数十年任职于洋行、参与洋务运动和创办经营近代企业的活动中,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比中国先进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反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痛恨清政府的腐败,在这一过程中,无时不刻在寻找富国强民、拯救民族的道路,写下了数量可观的政论文章,相当一部分发表在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上。1873年出版了《救时揭要》,后改名为《易言》,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之道战胜列强,被誉为“救时之良药”。1894年出版了《盛世危言》,87篇,全面阐述了改良之道,提出与列强展开商战,培养新式人才,开设议院,实行政治改革及建设近代工商业的道器、体用、本末、主辅等具体措施,人们竞相传阅,以至重印20余次,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版本最多的一种书。1895年光绪皇帝看到此书,命印刷2000部,分发给大臣阅读,此书被时人称为 “医国之灵柩金匮”,也使郑观应成为早期改良派的著名报刊政论家。

他还参加过一些进步政治活动,1894年,孙中山北上向李鸿章上书,途经上海,郑观应应他的要求,为他写信介绍于盛宣怀,请求转荐。1900年,他参加了容闳等发起的上海自立会,不承认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1904年,参与组织广州商务会,次年在广州抵制美货运动中被推举为广州拒约会主席。他还乐善好施,多次捐资赈灾。

1909年,郑观应第三次到轮船招商局任会办,1913年被选为董事,因年老体弱,已较少做实际工作,而是关注实业教育,任轮船招商局公学住校董事、商务中学名誉董事,希望培养航运人才,与外商竞争。还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堂棗经正女学。

1922年他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学校宿舍内,次年夏,遗骨迁葬于澳门前山。

1011《镜湖侠医——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并与保皇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1912年4月卸大总统职,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宣传。袁世凯窃据大总统职位后阴谋复辟帝制,孙中山乃于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1915年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开展护法运动。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1年,非常国会又于广州议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1923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成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复任大元帅。同年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同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1012《坎坷骁将——叶挺》

叶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军事家,生于广东惠阳。

1912年起先后在广东陆军小学、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学习。1919年毕业后到福建孙中山领导的援闽粤军任第一支队少校副官,后加入中国国民党。翌年随军攻克广州,先后任粤军第一师少校参谋、工兵营副营长和孙中山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率部坚守总统府前院一整天,随后掩护宋庆龄脱险。

1924年赴苏联,先后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9月回到广州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处长,并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同年11月参与组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第四军独立团并任团长,该团为中共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正规部队。为建设新型革命军队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性的探索。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率部担任先遣队,在作战中势如破竹,屡战屡胜。特别是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等战役中,善用奇兵,指挥有方,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后升任第四军二十五师副师长、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师长等职。

1927年率部击溃袭击武汉的夏斗寅、杨森叛军。同年8月1日参与领导南昌起义。起义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在南下途中参与指挥会昌战斗。同年 12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广州起义失败后,因受党内”左”倾领导的责难和共产国际某些人的冷遇而与党脱离关系,出走欧洲、澳门等地。抗战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并表示完全接受党的领导。

1938年与项英等率部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939年5月穿越日军封锁线北渡长江,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在津浦路东西两侧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0年10月指挥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击退5000日军对新四军军部的进攻。同年11月任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在此期间,针对国民党对新四军的种种刁难和限制进行了多方交涉和斗争。

在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中,面对国民党军的重兵包围,组织指挥奋战8昼夜。后在奉命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此后在上饶、桂林、重庆、恩施等地被监禁五年零两个月。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抗战胜利后,经中央积极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次日致电中央,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7日中央复电接受他的请求。4月8日从重庆坐飞机赴延安,途中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1013《梦回故乡——冼星海》

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黄训,广东番禺人,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音乐家,中国电影音乐创业史上的先驱者。先后创作了影片《壮志凌云》中的《救亡进行曲》、《青年进行曲》中的主题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的主题曲、《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剧《军民进行曲》等。

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他与聂耳的电影音乐一起,构筑了中国电影音乐的骨架。因积劳成疾,于1945年逝世于苏联。如今,在哈萨克斯坦的旧都阿拉木图东区,还有一条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大街——洗星海大街。1998年7月,江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还亲笔为冼星海故居题词:“忆星海,黄河涛声蒙回于耳;访邻邦,友谊之花绚丽夺目。”

1983年,客死苏联38年的冼星海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人们在广州白云山旁幽美的麓湖之畔为他营建了陵墓,以示对这位人民音乐家的爱戴和怀念。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