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1115-16/1122-23.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1-14)(易中天)-YYTvO

Description: 「CCTV-10周一至周六中午12:45」 @ 2008-11-30 08:30

儒墨之争(五)三大分歧

墨家提倡兼爱,而儒家提倡仁爱,儒家的孟子认为兼爱是不可能的。因为从人之常情出发,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别人的孩子,这符合常理。所以要在实际中做到无差别的兼爱是很困难的,墨子显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提出了三个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他的三个方案又引发了儒、墨两家的三大分歧,那么,墨子的提出的三个方案是什么?

这三个方案就是利害的算计,鬼神的吓唬,君主的专政。首先,墨子想到了兼爱的困难,知道大家想不通这个问题,我凭什么要兼爱?因此墨子首先告诉我们,兼爱有好处。他说我们现在很多人不愿意行兼爱,是因为不识其利,就是不知道兼爱的好处,兼爱的好处是什么呢?他说你帮助别人,别人也像你一样帮助你。相反呢,你恨别人,别人也跟着恨你。你害别人,别人也跟着害你。那么你算算看,你是希望得到爱呢,还是希望得到恨呢?你是希望得到帮助呢,还是希望得到陷害呢?这个账都算得出来吧?因此,为了你自己得到爱,为了你自己得到帮助,为了你自己得到幸福,你必须给别人爱、给别人帮助,给别人幸福。这样,别人得到了幸福,你也得到了幸福,这是“双赢”,所以墨子先算账,给我们把账算清楚,兼爱有好处。这就是墨子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利害的算计。

然后接下来,墨子还有鬼神的吓唬和君主的专政两个方案,但他的三大方案却引发了儒墨两家的三大分歧,那么,这是哪三大分歧呢?

儒墨之争(六)儒墨是非

关于仁爱与兼爱在实际生活中所产生的矛盾,儒墨两家派生出三大分歧,第一是行功利还是仁义,在这个问题上,墨子提出要基于功利来维持长久的道德,而儒家则追求超越功利的道德;第二个分歧是敬鬼神还是天命,在此,墨家信鬼神而儒家听天命。第三个分歧便是我们这集需要讨论的问题:君权还是民权?那么,面对这个问题,儒墨两家将产生什么样的争论呢?

墨子为百姓着想,希望公平,追求“兼爱”,却着力塑造出一个君权至上,绝对服从的社会。然而,在军事团体中奉行的上行下效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却未必能行得通。儒墨两家的纷争,在君权还是民权的探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不同,那么,儒家的态度是什么呢?

社会虽然在进步,但是社会分配的不公平始终是没有克服的难题,孟子的这种保障基本生活、关心弱势群体和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即使放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孟子的“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仅是他提倡天子要与民同乐的主张,更是孟子追求社会共同价值的体现。那么,孟子提出的合格君主的第二个条件是什么呢?

历史上的武王伐纣,如果按照儒家君君臣臣的伦理关系来看,就是犯上作乱,但是在孟子看来,首先是纣王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君,所以,武王领导的周人只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并非破坏道义。墨家追求人民平等博爱,方式却是君主带头自上而下;儒家看重忠臣孝子,方式却是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那么,面对这一看似矛盾的结果,易中天教授又是如何评点儒墨两家的观点呢?

儒道之争(一)隐士哲学家

儒道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儒墨道三家之争。因为道家和儒家墨家都不相同,儒墨之争的焦点,是兼爱还是仁爱,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但不管是仁爱还是兼爱,总归是要爱。而道家的观点是不爱。不爱,也就是无为,不做什么。那么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道家为什么主张不做,为什么主张无为呢?而在前面的节目里,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先秦诸子,儒墨道法四家,代表的是不同的士,儒家代表文士,或者说是儒士,墨家代表武士,或者说是侠士,那么道家代表什么士呢?隐士。

我们如果说道家就是隐士的代表,就有一个问题,儒家、墨家是武士和文士的代表,儒家是文士的哲学家,墨家是武士的哲学家,这是讲得通的,因为文士也好,武士也好,儒士也好,侠士也好,他们是要做事的。要做事就要有理论根据,要做事就要有哲学指导。所以他们需要自己的代表,需要自己的发言人,需要有自己的理论,需要有自己的哲学,你隐士不做事,不做官,那你要什么理论依据,要什么哲学指导呢?你不需要啊。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道家不等于隐士,隐士也不等于道家,道家不能说就是隐士,道家只能说是隐士哲学家。也就是说作为哲学家,道家的立场是隐士的,但是他自己的社会角色是哲学家,是隐士他就不做,是哲学家他就要说,不说就不是哲学家。道家作为隐士哲学家,他的任务就是把道家为什么主张不做的,这个道理说出来,所以道家是隐士哲学家,他们对于天下兴亡,其实还是关心的,你不关心也不说啊,不关心说他干什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为什么要说,还是关心。只不过呢,他们认为这个天下已经没救了,关心没有用,它已经坏透了。如果要救,也只有一条出路,就是无为。

这就是道家作为隐士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由此,就引出了道家与儒墨两家的三大分歧:

第一个分歧是天下有药可救,还是无可救药?
第二个分歧是,是拯救天下,还是拯救自己?
第三个分歧是,积极有为,还是消极无为?

儒道的三大分歧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儒道之争(二)从杨朱到老庄

儒家和道家认为社会出问题了,社会为什么出问题?儒家认为社会出问题的原因是缺少爱。而道家的老子和庄子认为,社会出问题的原因是瞎折腾,折腾出来的,老子和庄子是反对折腾的。

老子的名言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什么叫小鲜呢?就是小鱼。小鱼怎么烧?弄个锅,放点油,小火把鱼放在上面,不要动它,慢慢煎,把那一面都煎黄了、煎透了以后你再翻个个,再煎这面,然后鱼骨头都酥了,好吃得很。如果你把这个小鱼刚放进去,拿把锅铲搅和,鱼渣子。治理国家就要这个样子,就这个样子。现在国家之所以天下大乱,就是你们老想治,你们老是搞什么竞争机制,这个那个,然后你们还要建各种制度,你们还要修城墙,你们还要建设军队,越搞越乱?庄子讽刺他们,说你们现在这些治国的人,就像小户人家,那个小心眼,生怕家里东西被偷了,所有的柜子都拿把锁锁起来,箱子也拿把锁锁起来,包包把拉链拉起来,袋子用绳子捆起来,你也就防个小偷,来个大强盗,来个盗窃集团,开辆汽车来,上面写四个字,搬家公司,那个时候他生怕你这个锁锁的不牢,生怕你的拉链拉的不紧,生怕你的绳子捆的不紧,他搬起来方便。你们现在搞这么多名堂,修个城池,建个军队,修个宫殿,你怎么知道就不是为窃国大盗准备的?来个窃国大盗,全部接收,他还生怕你的城墙修得不牢固。

那么,面对当时天下无道的社会,老子和庄子又有什么样的主张呢?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