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1105-07.京剧大师程砚秋(1-3)(胡金兆)-YYTvO

Description: 「CCTV-10周一至周六中午12:45」 @ 2008-11-16 12:20

主讲人简介:

胡金兆,1934年6月生于北京。中国民主同盟成员。北京市文联退休编审。

1956年5月参加工作,在中国戏剧家协会《戏剧报》任助理编辑、编辑,专工戏曲方面编辑工作,兼及戏曲评论。1980年任《戏剧电影报》编辑部副主任,负责版面编辑工作。1991年到北京文联研究部从事专职研究工作,直至1995年初退休。

主工戏曲史论研究,发表各种戏剧评论、随笔等100多万字,择其优编成60万字的《艺海耕耘录——胡金兆自选文集》;另外出版戏剧专著有:《程砚秋》(1987版)、《中国四大名旦》、《活红娘宋长荣》、《儒伶赵荣琛》、《中国演剧历程概要》、《京剧大师程砚秋》(2007修订版)、《当代北京戏剧史话》。

(一)师生情缘

程砚秋先生与梅兰芳、尚小云和荀慧生并称我国京剧的“四大名旦”,以风格独特的“程派”艺术而享誉艺坛。他一生塑造了无数美轮美奂的舞台形象,对中国京剧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和深远广泛的巨大影响。程砚秋先生是“四大名旦”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出道晚,成名晚,而且他在京剧艺术上的异军突起,和一位比他大三十二岁的长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这个老人究竟是何许人也?程砚秋又是如何走上京剧艺术之路的?

从少年到青年,程砚秋在罗瘿公和王瑶卿的安排下苦学,之后就以“程艳秋”的艺名重登舞台,他的地位也升到了二牌旦角,经常给一些著名老生配戏,成为在北京小有名气的旦角演员。

不过在当时的北京舞台上,许多京剧演员都认为仅仅在北京走红还不算是真正的红,必须去上海才行。这一方面是由于上海是远东著名的大都市,经济收入十分可观;一方面上海是南方的京剧艺术中心,利于把名气推向全国,因此京城演员对于赴上海演出充满着向往。那么,已经在北京“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程砚秋是否也会到上海一试身手呢?身为程砚秋“智囊团”领袖的罗瘿公先生又会对程砚秋怎样的帮助呢?

程砚秋先生在上海的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程砚秋也一步步入名角行列,凯旋而归。1923年4月,程砚秋在师父梅兰芳夫妇的撮合下,在罗瘿公和梅兰芳的主持下,迎娶了出身梨园世家的果素瑛为妻。可以说,此时的程砚秋是事业爱情双丰收。那么,接下来,程砚秋还会在艺术道路上有怎样的追求?他与罗瘿公先生的师生之谊还有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二)德艺双馨

十一岁的程砚秋刚登台不久,就因扮相好,嗓子冲,被当时的大名士罗瘿公赏识,并竭力追捧。罗瘿公在以后的岁月里,为扶持、培养程砚秋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1922年,程砚秋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了轰动,1923年,程砚秋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一时间,“程腔”开始风靡大江南北。就在程砚秋演出的剧目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欣赏时,久病的罗瘿公却因肝病去世了,终年五十二岁。罗瘿公的死给程砚秋带来极大的打击。有人甚至认为,程砚秋大幕已落,世味已薄。那么,罗瘿公去世后,程砚秋的演艺事业真的就完结了吗?

程砚秋以自己的艺术实力,在观众中赢得了盛誉,获得了好评。随后,程砚秋又陆续推出了《文姬归汉》、《梅妃》等多种剧目。与此同时,在另一方寸舞台的梅兰芳已经陆续排演了《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古装新戏,影响极大,京剧旦角纷纷效仿。那么,作为后起之秀的程砚秋是否该另辟蹊径,独立流派呢?

《荒山泪》和《春闺梦》这两部戏的成就和意义,不仅在于文词的优美,演员的创新,更在于演员以舞台唱人生,借戏把抨击矛头指向现实,唱出了穷苦百姓的心声。因此,这两部戏公演后,立刻震动了当时沉闷的北平剧坛,它犹如划天而过的一颗彗星,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程派”艺术也因此名声鹊起。

1932年的元月,事业上处于巅峰的程砚秋又做出了惊人的举措。为了使自己的演艺更上一层楼,程砚秋毅然放下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撇下妻儿老少,自费到欧洲,分别对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音乐戏剧考察。1933年3月,回到北京后,程砚秋写出了洋洋数万言的“考察书”,提出了很多对中国戏曲改进的卓越见解。可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程砚秋对京剧事业的一腔热情无人置理。无奈之下,他只好收下心来,组织戏班,重新再登舞台。

但是由于《亡蜀鉴》戏的禁演,程砚秋的一腔爱国热情无处施展,无奈之下,他一面演戏,一面积极准备到法国参加万国博览会的邀请演出。可是就在这个时候,“ 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许多剧团难于演出,即使出演,观众也寥寥无几。一时间靠吃“开口饭”的戏曲艺人们生活陷入了窘境。日本军侵占北平后,急于粉饰太平,恢复“歌舞升平”的局面,于是找到梨园公会,胁迫他们组织京剧名角联合唱义务戏,名义是“支援皇军,捐献飞机”。那么,面对日寇的无理要求,一向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程砚秋该如何对待呢?

(三)一代名伶

上期节目说到,程砚秋与第二位编剧金仲荪合作,编演了《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等后来成为程派代表作的经典剧目。这些戏大多是悲剧,以关注社会和百姓的苦难为主,剧中程砚秋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女性悲剧人物形象,从此他也以擅长演悲剧而名声大振。而就在人们陶醉在程砚秋悲切凄婉、低回多变的唱腔中时,他却一改往日的风格,排演了一部喜剧作品,破天荒地塑造了个撒娇使性的大家闺秀形象。而这部作品最终却成为程派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程砚秋一生最为得意的作品。程砚秋为 什么要改变自己的表演风格?究竟是哪部戏成为他演艺道路的分水岭?

1940年,程砚秋的这部惊世之作轰动上海。已经三十六岁、身材高大的程砚秋凭借这出《锁麟囊》再次走上了艺术的巅峰。
在封建社会戏迷的眼中,身材高大,对旦角来说是一个大忌。一个原因是中国女性形象以适中为众人所喜爱,另一个是舞台上讲究搭配,假如旦角显得比男性角色还要高大则会极不协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程砚秋专门练出了一种自名为“存腿”的功夫,在台上总是曲着腿表演,以显得矮一些。这是很要功夫的方式,一台戏那么长时间,必须保持连贯一致的高度,不能忽高忽低。而此时也正是在程砚秋年龄和体型越来越不利的时候,他却令人惊异地创演了最具盛名的剧作《锁麟囊》。那么,这部戏为什么会一鸣惊人,是什么让戏迷们如醉如痴呢?

对于程砚秋的形象,有人这样评价:“梅兰芳柔媚似妇人,尚小云倜傥似贵公子,砚秋则恂恂如书生。”旦角的皮肤一般都是天生白皙,程砚秋不但皮肤白,他的一排整齐的牙齿更是白得发亮。他身材高大,头发中分,天庭饱满。一双丹凤眼更有说不出的妩媚。他常穿一套得体合身的灰色西服,举止斯文,酷似书生。然而,虽然程砚秋表面状若书生,但为人却爽朗大度,他好扶危济困、热心公益、嫉恶如仇,有着与职业形象完全相反的大丈夫气。那么,程砚秋的这种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程砚秋不仅为人刚正不阿、克己从人,而且生在乱世的他还有着强烈的民族气节。“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中国的广大国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屈辱,程砚秋满怀悲愤。当面对日伪军让他演义务戏的威逼,他毫不动摇,发出了“宁死枪下也不从命”的呐喊。然而,从此对他的迫害也接踵而来。那么,在那段高压恐怖的日子里,程砚秋经历了哪些曲折与坎坷呢?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