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0110.再上太空(2)-YYTvO

Description: 「cctv10每周一至五21:00,每期40分钟。」 @ 2006-01-19 00:07

2005年6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批准了神舟六号飞行梯队组成人员名单。紧随其后将是针对性更强的新一轮训练。飞船模拟器大厅就是他们一个主要的训练场地,也是本轮训练开始的地方。

如今大厅里除了模拟器,又增加了两个横舱,他们是将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水平放置。这也是神舟六号新增的训练内容。在这次任务中,航天员还要进入轨道舱操作,而在神舟五号,杨利伟只呆在返回舱中。

横舱训练有个关键操作是开关舱门。太空中,舱门是连接轨道舱和返回舱的入口。因为某些原因,飞船在起飞前或在轨道飞行期间,会出现两舱压力不同,导致舱门很难打开。

训练时,先要给舱内加压,与外面形成一定压差,然后航天员反复摁动舱门上的泄压阀,摸索将压力减至多大时能打开舱门。

在太空飞行时,开关舱门远比地面操作困难,首先要把自己固定住,否则旋转的不是舱门,而是自己。

今天火箭振动试验厂房为迎接航天员的到来,专门铺上了红地毯。

做这次振动体验,也是根据火箭起飞后的振动现象,让航天员来体验振动的强度。

这位医学博士,为了感受振动对身体的影响,也体验了振动的全过程。当年她曾与航天员一起在俄罗斯进行48小时野外生存训练,她全身包裹,但脸上还是被毒蚊子叮满了包。很奇怪,从此,她也再没有被蚊子咬过。

中国首次载人航天的成功,为以后的飞行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杨利伟在太空的每一个细微的不适,研制人员都会想办法将它们在地面再现,寻找解决途径。太空飞行,人的安全是首位。

振动体验分三次完成,最后一次的强度最大。

世界航天史上,有这样的记载,1971年6月30日,苏联三位宇航员乘飞船返回地球,这时返回舱发生漏气泄压,由于飞船设计者为节省空间,没有为他们携带航天服。虽然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但里面的三位宇航员却窒息而死。自此,航天服被认为是航天员贴身的“生命卫士”。

如此重要的航天服,它的制作工艺也十分复杂,工序近3000道,是制作一套最繁琐西服的几十倍。仅仅航天服手套就需要500多道工序。

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飞行任务不同,航天员需要多次穿脱航天服,在轨道舱和返回舱穿梭工作,所以要求航天服穿着更方便。

在这个车间工作的,都是毕业于服装学院,具有高级专业技能证书的专业人员。他们制作一套航天服需要一个半月时间。

李志已经有20多年特种服装研制经验,1992年开始参加航天服设计工作。航天员蓝色的出征服就是他设计的。

2003年11月,杨利伟在太空飞行时穿过的航天服在香港、澳门展出,受到明星般的礼遇,两地特首也和它合影留念。

按照国际航天惯例,每次载人飞行,都要设计专门的标识。航天服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缝制神舟六号任务标识。

神舟六号发射前两个月,为飞行梯队6位航天员量身定制的航天服已经制作完成。

当六位航天员来试穿服装的时候,车间的工人特意为航天员搭了摄影棚,他们的妻子也是八年里第一次与身穿航天服的丈夫合影。

2005年7月12日,载有神舟六号飞船的车队从北京航天城的飞船制造厂出发前往一个军用机场。神舟六号发射进入倒计时。新的飞船比神舟五号增加了90多项可靠性措施,这意味着飞船有了更高的安全性。

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计划,神舟六号飞船将于2005年10月中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

一场罕见的大雨过后,北京航天城开始了一次特殊的救护演练。这是解放军总后勤部组织陆海空军25家医院航天员医疗营救培训的最后一项内容。

就在医疗救护演练的同时,与太空生存息息相关的航天食品的准备工作也到了最终阶段。

由于失重和空间运动病的影响,航天员在太空飞行时食欲将会降低。美国阿波罗飞船时代,宇航员的剩食率曾高达50%,而如今已降到15%。神舟六号飞行时间的增长,要求航天食品不仅种类和数量要增加,工艺也有更高的要求。

飞行食谱中的50多种食品,是食品专家对每个航天员的口味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调查后精选出来的。神舟六号的飞行配餐基本是两荤一素,大多数副食不重样。为了保证热量和营养,他们制作了多种口味的月饼。这一中国特色的传统食品有不易掉渣、体积小、营养多的优点,但也因为月饼的安全性,引起关注。

为了改变主食的单一,飞行食谱中增加了一种新的食品:香辣火腿糯米饭。文革时期白树民曾经下放到山区中学教书,每个星期天改善伙食,食堂师傅就是做香辣糯米饭,这道美食使他至今难忘。白树民由此受到启发,并考虑到航天食品的特殊要求,就有了这道经过加工改良的糯米饭。它不仅在营养、味道和口感上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再加上特殊的软包装确保质量,冷热都可以食用。

这个臂长8米的庞然大物,旋转起来的离心力足以让坐在其中的人呼吸困难,面部被拉扯变形。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所有训练中负荷最大的一项。

飞船上升和返回时,处于超重状态,而离心机带来的正是这种感觉。有时你会感觉自己被推向万丈深渊,有时你又会被压迫得连手都抬不起来。与航天员训练的强度比起来,游乐场的过山车一瞬而过的惊心动魄实在不值一提。

随着机器高速转动和吊舱角度的变化,人要承受千斤的压力。航天员要在这样的情形下保持判断能力。

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员,苏联的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曾用“严格的、残酷的培训”来描述她的训练生活,而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的航天员更愿意用科学、严格、艰苦来评价他们的训练。

9月12日,六名航天员分乘两架 “挑战者”号小型客机相隔10分钟分别从北京一个军用机场升空向西北方向飞行。他们将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飞船发射前的联合演练。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坐在第一架飞机上,机长是富有经验的飞行团长。

航空地图对于这些有着资深飞行经历的航天员来说曾经是那么熟悉,而现在看地图已变成了一种化不开的情结。

航天员到达当天,就开始了演练前的准备工作。飞船设计人员向航天员介绍了飞船内的操作装置以及改动的内容。在此前,火箭、飞船都已进入发射场。

这枚长征2F火箭将第六次把神舟飞船送入太空,它无论个头、重量,还是系统复杂程度在中国运载火箭中堪称第一。它可以把8吨重的飞船送入200到450公里的近地轨道。

在此次发射任务中,火箭首次安装了多个摄像头,升空后,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级火箭的分离和整流罩脱落。这不仅为地面技术判断带来方便,壮观的场面也会使电视观众大饱眼福。

对于火箭来说,安全可靠总是第一位的,特殊的备份,给火箭上了“双保险”。但同时它的舒适程度也不容忽视,这次发射会给航天员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也许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普通百姓也有可能搭乘这样的运载工具到太空旅行。

发射前一个月,航天员已进入半封闭的隔离状态。即使2003年那场“非典”疫情已过,但所有人依然要与航天员保持2米以上距离,并经过严格的消毒。在起飞前,航天员医生最担心的就是意外伤病的发生。

(第二天早上 升国旗)

敬礼!

2005年9月16日,神舟六号,现在开始第一次通话性能测试。

神舟六号明白。

4号报告,航天员01生理信号显示正常。完毕。

这样的动作,航天员在八年里已重复了无数次。但是此时熟悉的操作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因为他们通向太空的道路已经更清晰实在了。

01号报告,航天员02操作完毕,通话清晰可懂。

你随身携带的产品有:心电电极四个,体温电极两个,生理信号测试背心一个。

这次演练主要考验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匹配性。在三天里,三组航天员分别做了三种模式的演练,并特别做了两种危急情况下的演练。按照一位工作人员的说法,演练非常顺利,一切都按计划进行。

两年前,当杨利伟来到茫茫无际的太空看到美丽的地球时,他这样形容: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的地球,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杨利伟在飞行手册的封面上自豪地写道:“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在离发射场不远的地方是这次任务的备份着陆场,主着陆场是相距900公里的内蒙古阿木古朗,一旦那里的天气不好,飞船将在这里着陆。现在,这里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平静。

2005年,是世界航天界颇为活跃的一年。美国航天飞机两年后的重新发射,各国的探月计划加紧实施,欧洲空间组织宣称正在研究太阳系探索计划,还有世界上第三位太空游客进入国际空间站,这一切说明人类已积聚了更多触摸太空的能力。

不久,中国的航天员也将重返太空,展开一次充满勇气的开拓之旅。

eMule link(s):1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