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石秀天成》
连续几个夜晚,住在战犯管理所的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总是辗转反侧——高墙之外,朝鲜战争开始了,后方的中国百姓正在积极捐款捐物。他想起自己藏在箱底的那些东西,那是他40年来虽历尽颠簸都小心保藏下来的宝贝。拿出哪一件来捐赠,才能换取新兴的人民政府对他的好感呢?经过艰难的利弊权衡,他终于决定拿出先祖乾隆皇帝用过的一个印章。
这个三链章为乾隆当太上皇时所用。当年溥仪被迫出走紫禁城,特别带上了三链章。以后,无论是在天津、东北、还是沦落苏联成为战犯,他都仔细地将三链章隐藏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中,和这些价值连城的珠宝玉器并排摆放。
三链章印底端正庄严,惟精惟一、乾隆宸翰、乐天三组词句被能工巧匠们用篆书精心地刻在石头上;更为难得的是它的石质本身——它通体黄色,晶莹润泽,这种石材就是大名鼎鼎的田黄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叫寿山的山脉。据说当年当上了太上皇的乾隆特别珍爱这枚印章。
乾隆过世62年后,他的重孙咸丰皇帝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咸丰皇帝在遗诏中任命8个顾命大臣,希望他们共同辅佐皇太子载淳。并规定将他自己御用的石章“御赏”和另一枚御用石章“同道堂”作为他死后下达诏谕的凭信,两章同时加盖才生效。
咸丰将“御赏”赐予儿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同道堂”则交与皇太后。后来,慈禧将两章同时掌控,发动“祺祥政变”,垂帘听政。参与这个事件的两枚石章,一个石材也是田黄石,另一枚是芙蓉石。芙蓉石和田黄石一样,也是出自那个叫寿山的山脉。
现在的故宫博物院,藏有中国五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许多珍奇异宝,其中,单是出自这个小山村“宝贝”的数量就非常惊人。它们被雕成作品后,形状各异,用途不一,有的是印章,用于书画及其它公文中表示凭信;有的是石雕,用于观赏和把玩。这些石头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小名”,但是,它们同时却也拥有一个统一的大名——因为产自寿山,所以他们又被统称为寿山石。
这里就是寿山脚下的寿山村。
寿山村隐藏于群山深处,没有令人迷醉的山水美色,而且这里距离福州市区还有90华里山路,山路盘旋,交通不便的几百年前,来到这里更非易事。这里的石头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能引起三千里之外皇家的注意,并成为皇宫中的珍宝呢?
因为寿山石的缘故,安静的寿山村经常会迎来许多城里人的光顾。今天,又有几个熟悉的身影跨过小溪,踏上了它的土地。
王一帆,寿山石雕刻家;谢钦铭,篆刻家;陈汶俤,福州古玩百年老字号青芝田的后人,擅长寿山石品种鉴定。今天三人结伴带着朋友上寿山,要寻购雕刻和刻印用石。
寿山村开采石头的村民有个专有称呼叫石农。石农手中通常会保存一些难得一见的好石头;而许多从事寿山石雕刻和篆刻的人也喜欢亲自与石农交易,因为这样既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价格,也可以得到质地上乘的石头。
果然,这块晶莹剔透的寿山石引起了他们的兴趣。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终于以8000元的价格成交。
一位老石农听说是老主顾到了,带着一块田黄石从屋后小路走来——别小看这个再普通不过的行为,它可是寿山石农特有的一个行为方式。石农告诉我们,身上带着田黄石必须要穿平常衣服,走小路、由后门进出,为的就是要绝对避免惹人注目。
石农说,因为汶俤是青芝田老字号的传人,所以才可以看到这块田黄石,否则他们决不肯轻易拿出示人。因为难得,石农中甚至还流传着得田黄石必有梦兆在先的说法。
为什么田黄石会给人一种神秘而灵异的气息,它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还要从寿山石的形成说起。
大约在1亿两千万年前,福建东部地壳发生了剧烈的活动。地下的岩浆碰到地表,形成火山的大规模喷发。岩浆在大量活动中分泌出一种酸性的热水溶液,这种溶液渗透到冷却的火山岩中,使火山岩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通过精心的雕刻和打磨之后,寿山石变成了各种工艺品,在人们的手中散发着柔美细腻的光泽。它的硬度只有两度左右,而人们熟悉的雨花石硬度是6,翡翠的硬度竟达到了7度。这些寿山石晶莹剔透,通灵滋润丝毫不输于翡翠。更为难得的是寿山石色彩斑斓绚烂,有人甚至夸张的说,寿山石拥有自然界几乎所有天然的色彩。
寿山石迄今为止已经有150多个品种,按照所产位置的不同,寿山石分为三大类——产在山上的,被称为山坑;产在水中的是水坑;而产在水田里的,则是田坑;田黄石就属于田坑石。寿山溪,一条现在看上去实在不起眼的小溪流,长只有八公里,流域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这个狭窄范围内的地下就是田坑,是孕育了田黄石生长的土壤。
田黄的形成比其它寿山石品种更要复杂——光有火山爆发地壳运动的先决条件不够,还要经历与母体分离、流水洗礼,形成一块块鹅卵石样的石头,再被埋入水田下1至2米深的土壤中,上千年,上万年,在温暖的泥土里接受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浸润,如此多的条件和机遇综合在一起才锻造出一块少有棱角甚至是没有棱角的田黄石。
红筋,萝卜丝纹和石皮是田黄石最主要的三个特征。
所谓石皮,是由于受到溪水和泥土中有机元素的渗透作用而在石头表面形成的。土壤颜色不同,石皮的颜色也不同。黄土地产生了黄色的石皮,俗称黄皮;黑土地孕育出黑色的石皮,又叫乌鸦皮;而白沙层则孕育出白色的石皮,也叫白皮。泥土中其它的矿物成分也决定了田黄石石质本身颜色的不同。不论哪一种色相,田黄石都要以黄色为主色调。
在中国,黄色寓意着吉祥富贵,代表尊荣,曾是位于九五之尊的皇家所特别享用的颜色;因为本身是黄色,田黄石似乎也被命中注定了它能成为“石头中的帝王”。那么,这位“石中之帝”是如何被人们发现的呢?有一个叫曹学佺的人不能不提。
曹学佺是福州闽剧的创始人,官至礼部尚书。1613年,他因得罪蜀王而被贬回乡。回乡后,曹学佺与朋友们组织 “儒林班”剧社,据说就是闽剧的前身。一天,曹学佺在一个樵夫的扁担中看到两块压柴火的石头,其中一块看上去温润可爱,喜爱金石书画的他便出钱将其买下。据说,已经走远的曹学佺越看越爱,觉得和石头相比,钱给得实在是太少了,于是他又折返回头,重新掏出一把铜钱给了樵夫。曹学佺从樵夫那里得知石头是在寿山村的田里所捡,而且色泽润黄,于是将这块石头命名为“田黄石”。
田黄石出现在田间地头,没有完整的矿脉,当地人都说田黄石“无脉可寻,无根而璞”——因此,大块的田黄石极为罕见。这是一块重达9斤的田黄石,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田黄石石材之一。它的出现轰动了当年的中国收藏界。
荣宝斋,一个在中国古玩收藏界举足轻重的商号名字。20世纪80年代,福州市寿山村曾有人带话给荣宝斋,说在他们那里发现了一块重达4.5公斤的田黄石。
陈孔兴,原福州市寿山村村民,当年参与挖掘这块田黄石,他还记得当年挖掘的细节。通过别人介绍,陈孔兴他们找到了荣宝斋的工作人员。这块罕见的田黄石打动了荣宝斋。经过协商,双方以13.5万元的价格成交,1985年中国还未发行50、100面额的人民币,这笔巨款便是一个庞大的体积。现金足足装满了一个旅行袋和两个大纸箱。
现藏于荣宝斋的这块田黄石,已经成为这个百年老字号的稀世珍宝之一,其价值也无法再用金钱来衡量了。
荣宝斋,还收藏一对田黄石方章。这是雍正皇帝送给怡亲王的印章。
怡亲王是雍正皇帝的十三弟,名叫允祥。清史稿评论其“诗文翰墨,皆工敏清新”,而且“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康熙末年,诸皇子争夺皇位斗争激烈,允祥却从不参与其间。雍正即位后,怡亲王全力辅佐雍正治理国家,雍正对允祥也是十分信任。
怡亲王在45岁壮龄不幸病逝,雍正皇帝竟悲痛得三天不能上朝。几天后,雍正再度颁布诏谕,命令恢复怡亲王名字中的“胤”字,并且准许他在身后享有在太庙受祭祀的特别资格。
将田黄石送给自己最宠信的弟弟,可以想见雍正对田黄石的喜爱程度。
皇室的格外推崇,使田黄的身价高涨,在清朝,民间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利益所驱,田黄石的产地,那个区域不大的田坑被人们竞相挖掘。
为了保护田黄石的生存环境,让后来的人们也能分享这个宝贵的资源,现在,寿山村委会特别规划出一片田坑区域,禁止人们开采。因为面积只有两亩地,人们就叫它“田黄的最后两亩地。”
现在,新的田黄石出现的几率已经越来越小,人们更多地时候只能在博物馆中或者从私人收藏家手中欣赏到它风姿款款的身影。
清室入主中原后从顺治到宣统共10个皇帝,除了光绪和溥仪,其他的皇帝都留有大量的寿山石印玺藏在故宫博物院。
据统计,雍正皇帝共用过印玺200方左右,其中寿山石印玺就有160余方。
这是雍正御笔之宝,印章用寿山石制成。
印钮上部仿秦汉瓦当样式。瓦钮上雕刻云纹螭虎,钮身四周仿刻商周青铜器纹饰,整个印章造型古朴精致,典雅大方,是雍正时代寿山石印章的代表作之一。
雍正的承继者乾隆皇帝尤其喜爱田黄石。
而且这位曾留下大量诗词和墨宝的清朝皇帝似乎也更注重印章的内涵。
三希堂,一个只有八平方米的小屋,因为他的主人皇帝乾隆和三件书法名帖而闻名。
乾隆皇帝喜好风雅,尤其是书法。当年,他收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询的《伯远帖》珍藏于他的书房,将书房命名为三希堂,并用寿山石中的极品田黄石刻印以铭记。
现在,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名家字画上,可以看到“三希堂”等大量寿山石印章的印迹。
康熙留下的寿山石印章虽然不及他的这两个后辈,但是他的寿山石印章的拍卖价格却高得惊人。
2002年4月,一对遗失多年的康熙御用印章出现在北京的拍卖会上,当时这对印章的估价就是80万到100万人民币之间,而成交价竟高达390万元。这对印章就是用寿山石中的品种之一芙蓉石制成的。
康熙用漂亮的芙蓉石刻下这对印章,纪念自己即位60周年,他亲自挑选了“戒之在得”四字,以提醒自己面对太平盛世还需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七旬清健”则寄托了一个普通的老人对自己晚年健康的期许。
康熙殡天后,这对印章与其它康熙印玺一道封存于紫禁城内。1900年,八国联军冲入北京,大部分康熙印章散失。
现在,这对印章重现京城,不知道它的背后还包藏了多少崎岖婉转的故事。
高高在上的皇帝们面对晶莹温润的寿山石,会产生怎样的审美感受,现在,我们还没有具体翔实的记载可以查证;或许那些曾经与皇帝日夕相对的石头们才知道,它们却将这个秘密藏起,始终沉默不语——只剩下一些故事在流传。
有一个民间传说讲的是乾隆时,皇帝在天坛祭天,祭台上,在皇家玉玺的前边,会供着一个用黄龙帕包裹起来的东西,据说里面是一个硕大的田黄石——因为皇帝喜欢其中的寓意“福建寿山田黄”就是“福寿田丰”,不正符合他祭天时的心意吗?
——这究竟只是一个传说,还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呢?
虽然历史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福州当地人却怀着美好的心愿,相信它是真的。
在故宫博物院众多的宝石类收藏品中,受清朝皇室喜爱的还有大量的玉石和翡翠。
其中玉石在中国已经有长达6000年的历史——那时,先民们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所雕琢使用的玉石足已令现代人唏嘘赞叹。
而翡翠却是迟至清末,因为慈禧的宠爱才正式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
那么寿山石呢,人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并利用寿山石的呢?
第二集《山之精灵》
1954年,福州苍山,福建师范学院建筑工地,师傅们正在有条不紊的工作着。
一切都很平常。
谁都不会想到,这一年,在这个普通的工地上发现的一个小东西居然改写了寿山石的雕刻历史。
这个石雕,乍一看去实在粗简。
它高不过1.1厘米,长也只有6.4厘米,只比一个5号电池略大一些。
似乎无论怎么看,它都难以留住众人的目光。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也是在1954年,也是福州苍山,在另一个建筑工地上,居然也发现了一个类似的石雕。
它高2厘米,长6厘米,和前面的石雕形状相似,而且它们的出土年代也都是南朝时期——难道只是巧合?专家们很自然地把焦点集中在这两个石雕的材质上。
1965年,福州北郊的一个工地,又有类似石猪出土,出土的年代仍旧是南朝。
频繁的考古发现证明,南朝时期,福州人已经开始自觉地利用寿山石——就是说,寿山石的雕刻历史足有1500年之久!而在此之前,人们通常认为寿山石的雕刻始于南宋,只有1000年的历史!那么这是否又意味着,南朝时,人们也会有规模地开采寿山石矿呢?
现在,在寿山村,我们可以随时看到有人蹲在地上寻找石头的场景。
而石矿的开采,当然不会只是蹲下来低低头找一找这样简单的事情了。
陈永熹,黄新惠,寿山村村民,几年前,两人和朋友合股寻矿,开采寿山石。
寿山石的开采由寿山村村民世代相袭,因此他们有一个专门的称呼:石农。
石农相信他们的开采一定要受着当地山神的护佑才能有所收获,因此每一个矿洞旁边都设有神位,开工前,毕恭毕敬的进香是寿山石农每日必行的礼数。
在深入矿洞大约两百米的地方,我们清楚地看到一道与众不同的石线,这就是石农通常所讲的矿脉。
寿山石矿的不规则分布,给开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陈永熹同黄新惠合开的矿洞出产的寿山石叫杜陵坑石,色彩艳丽,然而因为矿脉薄,开采的难度也比较大。
2004年,日本金石篆刻专家代表团一行来到寿山村,特别提出要参观一下寿山石矿洞。当时负责接待工作的陈吉至今还对他们的这次参观记忆犹新。
虽然开采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只要发现了矿脉,石农开采下的寿山石原石就远远大于那些出土的石雕。看来,现在还无法断定南朝时是否存在着开采寿山石石矿的行为。
那么寿山石的开采究竟始于何时呢?
《观石录》,清代第一本寿山石专著。
书中写有这样一句话“宋时固有坑。”难道宋代已经有了开采的痕迹吗?
这几个石俑全部由寿山石雕刻而成。
它们分别出土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宋朝古墓。几个墓葬共出土寿山石俑近400件。
这些石俑造型简约朴拙,人物神情却很生动,颇有写意之风。
人首蛇身俑似乎为福建所特有,闽地土著人有着普遍的蛇崇拜现象,东晋以后,大量中原望族衣冠南渡,汉文化与当地文化开始交融,宋以后,汉文化在闽确立主流文化地位,福州也成为中国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这样的石俑也许就是文化交融的佐证吧;。
这些浩浩荡荡的石俑队伍正在无声地向人们昭示,宋代,在中国东南一隅的福州,寿山石被大量利用的盛况。当然,我们还可以想见那些仍然埋藏于地下的宋代寿山石俑——如此多的寿山石原料,没有开采是不可能的。
可能是当时寿山石的需求量太大,《观石录》还特别记载了这样一个事情——
宋代寿山的村民们开采热情非常高,他们依靠开采寿山石发家致富。后来,官府觉得有利可图,倚仗强权介入管理——开采还是你们自己来做吧,不过一定要向我交税才行。
大概税务日益繁重,村民们不堪其苦,于是又挖土填石亲手掩埋了自己开采的寿山石矿洞。
南宋以后,寿山石的开采暂时衰落了——无论是出土实物还是典章文字,都很少出现与寿山石相关的记载,除了这一些元代出土的寿山石俑,直到明代,开采衰落的现象才有了改变。
这些是明代的寿山石,它们被发现于一座古寺的废墟之中。
广应寺,就是那座古庙的名字。
据载,广应寺兴盛于明代初期。当时,寿山的僧侣们得地利之便,开采寿山石,他们自己动手制造香炉佛珠等用具,馈赠给四方香客。
他们留下的寿山石矿洞被称为“和尚洞”,这种叫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广应寺曾遭遇两次大火,寺庙被彻底破坏。改革开放后,海外华侨在广应寺原址又盖起一座小屋,供寿山村民敬奉香火。而原来的广应寺,便只剩下这些只砖片瓦,衰草斜阳,还有就是当年被毁于寺火埋入土中的寿山石了。
因为经过了火的历练,泥土的温润,寺坪石显得格外通灵古雅,让人联想起上古时代女娲以火烧制,用来补天的五彩石。
寺坪石中,还有一种石头,在它因为经过火烧而略微发黄的外表背后,还保有一份难得的纯净和洁白,它就是寿山石三大类之一——水坑石。
水坑石的生长环境多水,造就了它冰肌玉骨一般的石质,透明度极高,因此水坑类寿山石多以“晶”和“冻”来命名。
这一个因为有着水晶的模样,又被称为水晶冻石,是水坑石中楚楚动人、也相当名贵品种之一。
水晶冻就是从这个被废弃的洞中开采出来的。
洞一直延伸到溪水的下面,所以又被称为“溪中洞”,人们只能在水下开采,难度非常大。
1973年,当时的寿山大队组织村民重新开采水晶洞,同时用上井架滑轮抽水机等现代设备,然而只得到很少的水晶冻石,而且上品不多,后来,终于因为洞深水多,人们不得不放弃开采。1980年的努力也没有成功——以后就再也没有开采水晶洞。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水晶冻石基本上都是传世的旧品。
从明末开始,特别是在清朝的皇室中,流传下来最多的寿山石作品是印章。
印章的普及使寿山石等石材成为供不应求的材料。
明末清初,就在文人雅士们沉醉于自己的方寸天地中怡然自得时,新一轮的寿山石开采高峰也随之来临。
1668年,一个叫陈越山的世家子弟带着粮食和人手进寿山开采寿山石。
几个月后,他们带着满满一挑担的寿山石北上京师。
在京城,他将自己手中的寿山石拿出售卖。石头精美异常,大受欢迎,寿山石的名字也传遍了整个京城。
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自称兵马大将军,响应吴三桂反清。耿精忠占据福建,倚靠强力组织民众开采寿山石。
两年后,耿精忠兵败投降。
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中国进入康乾盛世,寿山石也开始走出福建,走入更广阔的天地。随着满清皇室对寿山石的钟爱,寿山石的开采出现了即宋代之后的又一个高峰。
许多精美品种陆续出现。善伯洞石就是其中之一。
传说,一个叫善的人终日游手好闲,在寿山村内偷盗,村民讨厌他并将其赶走。
离开家乡的善在外吃了不少苦,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他决心重新做人。善回到家乡,不好意思再住村中,就在山上寻找矿脉采石。
终于有一天,善在一个洞中发现了好石头。
他的辛勤劳作博得了大家的好感,村民开始亲切地称他为“善伯”。
后来,善伯在洞中采石时,不幸矿洞坍塌,善伯被埋,再也没能走出来。
其他的石农继续在此开采,为了纪念他,人们将石头命名为善伯洞石。
这就是善伯洞石。
善伯洞石属于山坑石,肌理莹润,色彩丰富,是寿山石中石性最稳定的品种之一,不会因为环境的差异而改变石头的纹理和颜色。
这个矿洞叫褀源洞,因为这里的石矿就是一个叫黄褀源的人发现的。
关于上世纪30年代琪源洞的发现故事在寿山流传许多版本,其中一个是这样的。
但是当黄琪源向洞口望去时,却发现了一个锄头和土箕,刚刚找到矿脉的狂喜立刻被冲淡了。
原来这个矿洞已经被同村的朱森开采在先,只是朱森并没有找到好的寿山石矿脉。
而黄琪源发现矿脉后很想自己一个人开采,于是就拿着好酒找到旧主人朱森。
黄琪源向朱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允诺如果得利两人可以共同分成。在一顿好酒好菜的享受之后,朱森答应了黄琪源的要求。
回到家里,黄琪源马上组织人手上山挖掘。顺着他发现的矿脉深入,他们果真挖到了上好的寿山石。
琪源洞石属于山坑石,是都成坑石、也叫杜陵坑石中的一种,杜陵坑石硬度偏大,基本在3度左右,因此,它也是除了善伯洞石之外又一个质地稳定的寿山石石种。
由于色彩格外明亮艳丽,琪源洞石很快便出了名。黄琪源也跟着买房置地发了家。滚滚而来的金钱和拔地而起的小楼引起了一个姓黄的人的嫉妒。一天夜里,这个黄某悄悄来到原矿主朱森的家中。他告诉朱森,这个矿洞原本应该只属于你自己,那么这里的石头也应该属于你个人,现在却要你们两个人共有,而且还是他名利双收,这样对你简直太不公平了。
一席话,使原本就心有不甘的朱森更加愤懑。在黄某的挑唆下,朱森决定状告黄琪源,重新要回琪源洞的开采权。
也许,黄琪源和朱森都没有想到,这一场诉讼,竟耗费他们两家八年的光阴。
黄琪源一面应对官司,一面还要面临着别人的要挟,他甚至还遭到了土匪的绑架,为了家人的安全,黄琪源不得不把儿子寄放在别人家中。官司结束后不久,身心疲惫的黄琪源去世,他的后人也搬了家。这一场长久的官司最终却没有任何结果,黄琪源消耗了大量家产,琪源洞中再也没有如此精美的石头出现,矿洞也就随之被废弃了。
更加令人唏嘘的是,许多精美异常的寿山石和琪源洞石有着惊人相似的命运,它们只在一段时期内集中出产,而且数量非常有限,这也正是寿山石的珍奇之处。
1913年,在坑头洞的上方,人们发现了一个矿洞。石农进去开采,结果出产一批寿山石。
这个矿洞原来是高山石矿洞。高山石属于山坑石,因为产自高山峰而得名。
高山石在寿山石中占有三个第一:矿洞最多;产量最大;品种和色彩也最丰富。
然而,这个高山石矿洞只在1913年出产了一批奇石,以后类似的石头再无发现。因为那一年是民国二年,所以人们称这批石头是民国二高山石。
1989年,寿山石农在一个废弃的旗降石旧洞中重新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石头。
它浑身充满着彩虹状的艳丽条纹,人们称它是彩虹旗降石。特别是在这种石头上居然出现了自然界中罕有的紫色。
可惜,这批石头产量仅仅才有十几公斤。
2005年,寿山村又出了一件大事,正在从事开采工作的石农居然发现了一道从未见过的寿山石矿脉。
寿山人将田黄石称为“石帝“,芙蓉石称为”石后“,而将下面这种石头称为”贵妃“。这就是荔枝洞石。
荔枝洞石也属于山坑石,出产于1985年,1991年就宣告绝产。当年的福州市雕刻工艺品总厂副厂长陈锡铭还清楚地记得他第一眼看到荔枝洞石的感受。
在山坑石中,荔枝洞石的透明度非常高,而它艳丽的色泽和荔枝肉一样的质地又让人联想起大唐盛世时华美的杨贵妃。
单色寿山石通体纯净,彩色寿山石绚烂多姿,现在,寿山石共有品种150多个,是品种最丰富的雕刻用石材之一。
那么,寿山石雕刻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技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人文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