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 1215-16.走进六盘水(5-6)-YYTvO

Description: 「CCTV-4每日20:00-20:30」 @ 2006-12-18 20:10

1《凉都六盘水》

在六盘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著名演员成龙从香港来到贵州,一进入六盘水市境,他就对司机说:请你把空调关上,我要感受凉都的自然空气。司机回答:我已经关上十多分钟了。

即使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来到六盘水的人也会感到丝丝的凉意。六盘水市全年平均气温13℃——15℃,尤其是在夏季,位于北纬26度左右的市区昼夜平均温度只有19.8℃。2005年8月,中国气象学会邀请了中国气象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对六盘水的气候特征和全国730个气象台(站)三十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六盘水市气候“凉爽、舒适、清新、滋润、紫外线辐射适中”的结论,认定六盘水市为中国的凉都。

记者们找到六盘水原气象局局长朱德贵,他保存着六盘水市40年的气象数据资料,以及与全国730个气象台(站)30年资料横比,在夏季,六盘水市的气候最为宜人。

那么,六盘水为什么有如此凉爽的天气呢?《走遍中国》摄制组踏遍六盘水的山山水水,探寻其中的奥秘。

2《寻找迷失的夜郎国》

对大多数人而言,“夜郎自大”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成语,但恐怕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夜郎”其实是一个古代国家的名字。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夜郎国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前后约300年。之后古夜郎国以及它的臣民都神秘地消失了。

在贵州,有“随处见夜郎”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很多地方都有关于夜郎文化的遗迹,但由于历史记载缺失,其城堡或政治中心却一直在找寻之中。2005年,在六盘水的六枝地区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晚期的部落遗址,这一考古发现让人们再一次对寻找迷失的夜郎国发生兴趣。

迷失的夜郎,会不会就隐藏在六盘水的某个地区呢?

在《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这似乎为夜郎国划定了一个坐标,但当踏上六盘水的土地时才发现,我们原来的想法太简单了,因为由于历史的久远,现在的人们连牂牁江的具体位置都无法确定。

这是六枝毛口附近的一片水域,它最终汇入北盘江,很多人认为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牂牁江。《走遍中国》摄制组在专家的带领下,开始了在六盘水的文化行旅。

3《贝叶迷踪》

六盘水盘县境内,有一座著名的佛教名山,因主峰时常浮云罩顶,夕阳相映,灿若丹霞,故名丹霞山。丹霞山顶峰有一座佛教寺院护国寺,史籍记载建于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公元1638年,徐霞客曾到丹霞山考察,住在寺中,写下了两千多字的考察日记,收入《徐霞客游记》一书。

几百年的时间,护国寺收藏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有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赐给的大藏经一部、护寺圣旨一部、銮驾半副、玉印、玉杯、宣德香炉各一个,还有两部完整的贝叶经。

2006年3月11日,护国寺的住持惟宗和尚突然发现贝叶经不见了,连忙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盘县公安局值班警察接到报警电话后,立即出动,仔细了解案情。

贝叶经是古印度人用贝多罗树的叶子,经过繁杂的十多道工序,整理成长方形,用坚硬的笔尖刻画书写梵文佛教经文,中国佛教界称为贝叶经。公元一世纪,西域僧人在洛阳修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所携带的经文,就是贝叶经。唐朝初年,玄奘法师西去取经,取回来的也是贝叶经。两千年来,中国佛教界将这种书写在贝叶上的古老经文视为佛宝,流传在汉传佛教界的贝叶经,少之又少,仅在西安大雁塔、峨眉山、普陀山、中国佛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处存有少量版本,国家文物部门已将贝叶经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可见弥足珍贵。

原来2006年春节期间,护国寺来了一位外籍和尚,住了一段时间后,取得了惟宗的信任,并且在惟宗的密室里,见到了珍贵的贝叶经。据惟宗和尚讲,这两部贝叶经的来历十分神秘,经文是古老的梵文,现在还没有人能够翻译这两部经文。那位外籍人自称学过梵文,能够翻译经书,为此他把贝叶经拿到了他住的房间里。但是,十多天过去了,没有见他翻译出一句经文。最后,这个人在寺庙里失踪了,贝叶经也不见去向,慌了神的惟宗马上报警。

失踪的贝叶经,还能安然回到丹霞山吗?贝叶经背后还有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4《寻找黑叶猴》

黑叶猴,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世界现在仅存1500只左右,其中1300只生活在中国。黑叶猴的珍贵程度与大熊猫相近,世界野生动物组织早就把它列入濒危物种。

《走遍中国》摄制组来到六盘水,竟听到在坡陡谷深的北盘江峡谷地带生活着100多只黑叶猴。

除此之外,摄制组还在六盘水听到许多有关黑叶猴的传闻。有人说黑叶猴身手矫捷,在陡峭的崖壁上如履平地,为了躲避天敌,夜晚就住在距地面上百米的悬崖上。有人说黑叶猴勇猛善战,成年公猴每年为了争夺猴王的位置,都要斗个你死我活,当有猕猴进入它们的领地时,黑叶猴群起攻击,常常把猕猴打得溃不成军,抱头鼠窜。有人说黑叶猴性格刚烈,过去猎人捕到的黑叶猴,常常采取各种反抗行动,最后绝食而死,很难人工饲养。

黑叶猴的种种传闻诱惑了记者,摄制组决定进入北盘江峡谷,拍摄野生黑叶猴。

拍摄黑叶猴,首先要进入峡谷,现在这一带已经成立了自然保护区,摄制组根据相关的法律,办理了进入保护区的手续后,在保护区管理站杨中甫站长的陪同下,来到野钟乡。

第一次看到北盘江峡谷时,摄制组所有的记者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黑叶猴生活的北盘江峡谷,在水城县的野钟乡一带。但这里的峡谷是较为年轻的喀斯特河谷地貌,谷璧几乎是垂直的,河谷上沿与河谷底部的宽度几乎是相等的,地质学上把这种河谷称为隘谷。进入峡谷,就要沿着峡谷上自然形成的裂缝,从陡峭的崖壁上缓缓下到峡谷中。但当地乡民讲,现在是夏季,峡谷里的气温高达三十七、八度,湿度几乎是百分之百,毒蛇、野蜂、蚊子遍地都是。为了遵守保护区的规定,还不能生火做饭,几天的时间都要以干粮充饥。最让我们担心的是,由于草高林密,食物充足,黑叶猴每天的活动觅食时间短暂,很难发现它们诡秘的行踪。

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摄制组一行出发了。他们能够顺利进入北盘江峡谷,拍到黑叶猴吗?

5《陇戛寨的女人》

PiC陇戛寨的姑娘王芬再过几天她就要出嫁了,周围12个苗族村寨的人都会来喝她的喜酒。

王芬生活的陇戛寨隶属贵州省六枝特区的梭戛乡,这里的人们自称为“箐苗”,只有4600多人。这些苗族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他们头上独特的牛角形头饰。他们不与外族通婚,保持着自己祖辈流传下来的纯朴生活习俗。

陇戛寨地处海拔2000多米的大山中,寨子里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走遍中国》摄制组来到了王芬的家时,这里已经像过节一样的热闹,王芬的妈妈是寨子里的梳头师,每逢寨子里有什么重要活动时,姑娘们都会来这里梳头。以前苗家姑娘梳头打扮是不许外人看的,过几天王芬就要出嫁了,结婚的时候,新郎、新娘都要盘上梭戛苗族传统的发髻——牛角头饰。

早在远古时期,苗族祖先就追求头饰的夸张风格,而梭戛苗族又是如何发展出这种极为夸张的牛角头饰的呢?直到今天有关头饰的来历,民族学者们仍然存在争议。

虽说婚姻最后的决策权在寨老手里,但青年男女的恋爱却十分浪漫、自由。每年正月的一个月里,是谈情说爱的季节,年轻人要在各个寨子轮流跳花坡,寻找自己意中人。情投意合的小伙子和姑娘晚上还可以到山坡上去“晒月亮”。

从前寨子里的女人很少有识字的,女孩子在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和母亲学做刺绣,到十多岁的时候,就可以完全独立地绣制自己的嫁妆了。自古传下来的图案,由母亲教给女儿,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曾有人说,梭戛苗族女人的衣服,就是他们的史书,衣服上的图案就是他们失传的“文字”。

“打亲”是祖先从远古就传下来的习俗,必须要狠狠地打。他们认为,越是打得厉害,姑娘在男方家里就会得到好的待遇,这门亲事才能天长地久。在王芬的婚礼上,我们也体验了一回“打亲”的习俗,对我们的摄影师,梭戛寨的女孩子也没有手下留情。 

王芬在亲人们的祝福声中,走出了寨门,陇戛寨的女人无论是嫁出去,还是娶进来的走的都是这条山路,而王芬是陇戛寨嫁出去的第一个初中毕业生,相信她会像编织嫁衣一样编织自己的幸福生活。

6《穿越死亡峡谷》

六盘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溶洞密布、河谷纵横。这里有世界上最深的天然竖井白玉洞,有中国最高的公路天生桥,有直径达900米的天坑,有深切险峻的河谷。其中北盘江大峡谷因水流湍急、崖壁陡峭而无人敢走,被人称为死亡峡谷。六盘水市户外运动协会在做了大量准备之后,开始穿越这段死亡地段。

在几千万年前的地壳变动中,北盘江峡谷形成了今天的样子,两岸如斧劈刀切,几乎无地插足。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探险队的首选计划是用绳索滑降,直接下到谷底,再沿江岸进入死亡峡谷。谢伟和一位探险队员,下到一条裂缝中,在不同高度的平台上,固定三到四条登山绳索,让全体队员滑降到谷底。但是,由于岩石松散,在谢伟等人下降过程中,不时有岩石塌落,又一次差一点砸在探险队员的头上。权衡利弊之后,这个计划撤销了。

对岸的野钟乡的峡谷崖壁有一条相对平缓的大裂缝,探险队也许可以开出一条通道,进入死亡峡谷。

但是,从对岸出发,时间、体力、物资的消耗都要翻上几倍,穿越的难度也要加大,更重要的是,没有滑降的通道,如果有人发生意外,其他队员根本无法把他及时送出峡谷。

但目前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探险队休息一夜后,从野钟的大陡坡进入峡谷。半小时后,前面根本找不到下去的路了,两米多高的杂草密不透风。一位向导凭着十多年前的依稀记忆,指引着探险队用砍刀开路。一千米的垂直高度,探险队整整走了七个小时,天黑前终于下到谷底了。

在峡谷下面看天空,只是一条狭窄的隙缝,

就在人们刚刚搭好帐篷,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人们撒腿就跑,一场倾盆大雨就从天而降。

肆虐了一夜的雷雨,终于在天亮时渐渐停了下来。探险队大部分装备和食物来不及放进帐篷,被雨水浸透了。而更严重的是,宿营地旁的小溪是唯一可以饮用的水源,而连夜的雨水引发了山洪,把溪水变成了混浊的泥汤。损失了装备和食物,又没有了饮用水源,探险队还能走出峡谷吗?

行进中探险队员又有人摔伤,他怕影响队伍的行进,受伤后一直坚持没吭声,但是腿上的伤口已经迸裂了。

为了防止伤口恶化,随队的医生决定立刻进行缝合手术。

探险队这次带来了一切可以想到的药物,但百密一疏,唯独忘了带上麻药。如果伤口不及时处理,就会因为失血过多出现休克,或者发生感染。但是,没有麻药能够进行缝合手术吗?

7《笙王争霸》

苗族是一个支系繁多、分布地区较广的南方民族。由于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支系的苗家人在语言、服饰和歌舞活动等方面,都显示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色彩。但其中,使用芦笙作舞和用芦笙为群舞伴奏,是苗族各支系所共通的特点之一。而在六盘水的一支苗族中,曾经出现过一位被誉为“芦笙王”的传奇人物――张文友,他曾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其高超的技艺博得乐国内外观众的一致赞赏。

五十年后,在张文友的家乡,南开、青林、金盆等三个苗族聚居的乡,将要进行一场比赛,评选新的“芦笙王”。

芦笙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一种流传较为广泛的乐器,几乎所有的苗族支系的乐器中都有芦笙。它是由竹子做成的,一吸一呼吹奏发生。

“芦笙舞”在苗语中叫做“究给”,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边舞动下肢的传统民间舞蹈。这种苗家祖辈相传有上千年的舞蹈流传地十分广泛,人们从孩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而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苗家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据说张文友当年是这一带响当当的芦笙手,有的人可能不知道乡长、县长,但一定知道张文友,可见芦笙对苗族来说有何等重要。

青林“芦笙王”张文友的家乡,选出那些人代表本乡参赛,直接关系“芦笙王”家乡人的荣誉,张文友已经去世多年,他有儿子、孙子十几口人,他们能继承“芦笙王”的绝技,再度创造家族的辉煌吗?

其他两个乡的人们也不甘落后,纷纷选出自己最优秀的选手参加比赛。大赛之前,三个乡选定参加比赛的选手摩拳擦掌,苦练自己的绝招,准备在大赛上一决高低。

就在比赛的前两天,又节外生枝,一些临近县、乡的苗族,也要求参加比赛。为此,大赛组织者紧急磋商,最后同意扩大比赛规模,让邻近县、乡也可以派人、派队伍参加。争夺芦笙王的比赛更加激烈了。

在火铳惊天动地的响声中,芦笙王的争夺开始了!那么,到底谁能争得五十年后的芦笙桂冠呢?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