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香港] 1021.秋雨时分-(连环播)保持人格尊严的三个举措等-3e

Description: 「」 @ 2006-10-24 18:00

1016:我一直在想,我们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总喜欢轰击和总喜欢剥夺别人的人格尊严而得不到阻止呢?我想原因之一是,中国文化从来没有在这方面设立过禁忌,反而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做出了好多伤害人格尊严的示范。那么当然,这样一来呢,所谓尊严就变得十分空洞了。

现在,我想从学理上来分析一下中华文明在人格尊严上产生迷乱的那种学术原因,粗粗算来,大概有六个吧,大家听一听。

第一个原因是,中华文化凭借着礼来呈现尊严,但礼已经是一种外化方式,一种仪式程序,并不粘着具体的人格,因此虽然讲尊严却是仪式尊严而不是人格尊严。我们遇到过各种最讲尊严的场合,几乎都和人格无关。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文化凭借着礼来呈现尊严,而礼是一种等级概念,也就是说在分清等级的基础上来营造一级胜过一级的尊严,因此人格尊严很快变成了“官格尊严”和“财格尊严”。

第三个原因是,中华文化也曾经推举过一些近似于人格尊严的典型,但大多是忠臣、战将、义士、侠客,呈现的是特殊状态而不是普通状态的人格尊严,而且由于特殊,他们的人格中也负载着太多人格之外的含义,使得他们表现出来的尊严不只属于个人,往往是朝廷尊严和山门尊严。

第四个原因是,由于中华文化的基本话语中缺少对人格尊严的定位,因此这还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按照严格的学理,只有在否定了各种非人格、非尊严的形态之后才能划出人格尊严的边界。在这个关键程序出现之前,非人格的形态一定会冒充人格,非尊严的形态一定回混迹于尊严,这就造成了颠倒。

第五个原因是,人格尊严很容易与中国传统的君子之道相混同,但是我前面已经讲过,君子之道很难实行,因此人格尊严也蒙受其害。

第六个原因是,人格尊严的基点是个人,而中国文化从天下意识到亲情观念,都缺少个人的地位。因此也很难找到谈论人格尊严的起点。

已经讲了六个原因了,大家一定都很难记住。能够记住的只有一点就是,由于这一大堆原因,人格尊严与中华文化一直处于疏离状态。

秋雨录: 文化是一种引导,又是一种禁忌。在那些既想引导又想禁忌却又都没有到位的地方,总是特别混乱。在中国文化中,人格尊严正是这样的地方。

1017 关键词:学理 人格尊严 共识 精神软实力 创新者

我上次从学理上列出了中华文化对于人格尊严的问题比较疏离的原因,一共列了六条。这么多原因加在一起大概造成了印象,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可能还比较遥远。

虽然遥远,我们还能建立起一些起码的共识。这些共识,要做到很不容易,但是现在大体能够承认,我觉得就可以了。承认以后慢慢的向这些共识走去,假以时日,一定会有起色。

哪些共识可以建立起来呢?我前面刚刚讲过一二三四,现在再讲有点怕,但是好像避免不了,我想先说三条,大家听听。

第一条可以建立的共识是,我们现在正快速地走向富裕和强大,但富裕和强大未必能带来尊严,这是一个共识。当年拿破仑在横扫欧洲的时候,突然发现在意大利的国土之内还有一个芥末小国叫圣马力诺。它处于一种要逗弄蚂蚁一般的兴趣,找来了该国的首领,谈了几句话,拿破仑严肃起来了,他愿意再拨一些领土给这个小国,没想到小国首领说:“我们不要别人一寸土地,也不给别人一寸土地。”拿破仑沉思良久,终于为一种尊严而点头。由此可以想见,尊严来自于非物质、非体量的一种精神软实力,这一点我想我们可以达成共识吧。

第二条可以建立的共识是,尊严可以由国家、族群、城市、企业来呈现,但是最基本的起点却是人的尊严。即使是集体,也以集体的人格为基础。离开了人格,一切再大的尊严也可能成为强加于人的排场化的炫耀,这也是共识。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那么,我们不管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还是企业文化,也不管是为了通过某一种文化来获得某一种尊严,都应该从人格建设开始,这上第二条。

第三条可以建立的共识是什么呢?我想是这样的,就是我们应该明白,我们中国人应该正视自己从古以来的这个老毛病,从此不再以各种名义来毁损他人的人格尊严,一有毁损的动静应该立即引起警觉,并且有效加以阻止。听任毁损等于参与毁损,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人格缺陷。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两种人需要获得特别保护。一个是艺术家,他们的精神特征和情感方式与众不同又特别脆弱,最容易受到伤害。另外是各行各业的创新者,他们的人格结构往往具有无章可循的挑战性,因此也最容易受到包围,因此最需要获得保护。

这三条共识能建立起来吗?一时可能很难,但是我有信心。

秋雨录:在尚未耕耘的荒地上我们已徘徊良久,浅一脚深一脚地满心希望又满心忧愁。先插几根路标在这里吧,提醒人们这里已有打算。

1018 关键词:人格尊严 缺陷 反馈 成功 误会

自从我讲到中华文化在人格尊严上的缺陷,收到观众的反馈就特别多。其中最多的问题是,这种缺陷,近年来是否有所改进?

我的答案不太乐观。

经济社会以实用为主轴,而人格是不实用的,尊严也是不实用的。世俗社会以成功为目的,而人格尊严又与这样的成功关系不大。因此,我环顾四周,物质生活上越来越丰裕,成功者也越来越多,但是离人格尊严的课题并不是越来越近。

我看到一种越来越普遍的误会,就是把成功与尊严划上了等号。这种误会,在一些学生的家长身上表现得特别强烈。最近我看到一张照片,实在是触目惊心。孩子考上了北京的著名大学,家长陪伴到大学报到。到晚上,孩子们在学生宿舍里边休息了,而家长们却露宿在学校的操场和草地上。已经不年轻的臃肿的躯体盖着红红绿绿的塑料片,完全顾不得草地上的潮湿和虫子的横行。他们为什么不找个旅馆住呢?也许已经把所有钱都用在孩子身上,也许他们明天一早还要料理孩子的早餐……

我想这些家长都陷入了一系列的误会,误以为孩子考上一所大学就是成功,误以为成功了的孩子就应该享有被伺候的尊严,误以为有了一个成功的孩子就不必再有自己的尊严,等等。

在电视上讨论这个问题,我看到有人在赞成这样的做法,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有的人甚至于还说,如果我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也会这么做。

我不知道该如何来表达我的极度愤怒,我知道我们今天的很多观众已经无法理解我的心情。我只想说,我是一个担任过高校校长多年的人,如果遇到这种情景,我首先一定立即开除这些家长的孩子。他们居然在宿舍里蒙头大睡,而不在乎自己的父母在席地露宿!如果他们不知道也要开除,因为他们已经长大,该照顾的应该是年迈的父母,他们怎么能够不闻不问?这在人格上,是孽子,是恶少,只能为学校蒙羞,为社会增污。高中毕业已经是这样了,不惩罚还了得!

秋雨录:在很多家长和老师身上,我看到,他们竭尽全力在做人格尊严的反面文章。在成败输赢的迷魂阵中,他们天天用爱的乳汁,浇灌着人格低劣的恶苗。

1019 关键词:席地露宿 家长 开除 人格天平 原谅

上次我讲到那些陪孩子到大学报到后自己在操场席地露宿的家长,深感愤怒,因为那些家长的孩子不管知情不知情,我觉得都应该开除。一个大学生,即使在宿舍的窗口看到几个完全不认识的老人家露宿操场也应该立即下楼设法去帮助,更何况那些老人是自己的父母。在人格上,这件事比打架滋事还要严重。作为校长,我会从警察局把那些打架滋事的学生领回,但是却不会对那些听任父母露宿下面的学生稍加原谅,因为我认为他们在人格上已经完全破碎。

在这里我需要说说那些父母了。你们不住旅馆,也许是为了给孩子们多留一点钱,但是你们不知道,比钱更重要的是人格尊严。让全校的师生知道某某学生的父母如此蜷宿在露天草地和塑料片之间,这个印象伴随着你们的儿子长留在学校,是一个尊严荡然的阴影,更何况,你们还要让儿子背上了人格破碎的骂名。即使你们的儿子以后考上了博士,我坚信,一百个博士的头衔也压不住这架恐怖的人格天平。

家长们有一点是可以原谅的,那就是由于文化水平低,把考上一所大学当作了不起的大事,其中的情景让人想到“范进中举”,但是现在考大学的份量,和古代是完全没法比的。上大学,也就是在高中课程水平上再加上了一点专业的常识罢了,因此国际间的很多名校的毕业生也都在为找不到工作而苦恼。我曾经仔细地考察过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德国的洪堡大学,我说过,这几个大学当中即使其中最不出名的洪堡大学,它得诺贝尔奖的人也有二十九人,但是人家也不说自己是名校,从来不搞什么校庆,更不可能有家长陪着学生去报到。在哈佛、耶鲁和牛津,那些早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还不得不经常陪着旅游团做做翻译,赚一点钱,我觉得这才是真实可爱的留学生。如果他们还要更可爱一点的话,就应该进一步进行人格修炼,在善和爱的事业上作出更多的奉献。

我觉得这几年我们这儿实在是疯了,仅仅是一个成绩好一点的高中毕业生罢了,离哈佛的博士总还有不少距离吧,已经被骄宠得不成样子了,一口一声“精英”、“人才”、“国家栋梁”。这样的孩子,十个有九个有可能产生人格扭曲,后来终于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就容易走上反社会的道路,这样的例子真是比比皆是。

秋雨录:从小学开始,很多家长就把自己的孩子推上了一条只知争胜却不知目标的不归路。我要说,这条路极其危险又毫无价值。你们只有一个孩子,何苦?

1020 关键词:争胜 目标 精神价值 人格 成绩

我说了,那条只知争胜却不知道目标的不归路是毫无价值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所说的价值是精神价值,必须以人格为目标。

回到了我一开始就反复申述的那些原则:人格比成绩重要,比名校重要,比名声重要,比职位重要,比财富重要。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听明白了。回想到我的小时侯,物质生活非常匮乏,文化教育非常落后,周围的家长常常以打骂来迫使孩子用功,以后能找到什么工作。这些喜欢打骂孩子的家长不知道,打骂很可能剥夺了孩子本来就很脆弱的人格尊严,这比用功不用功的事情严重得多。因此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来感谢我的父母,也就是我的父母亲从来没有在我小的时候打骂过我,使我在应该建立人格的时候建立了人格,在应该拥有尊严的时候拥有了尊严。我写道,我正是带着这两笔财富走进文革灾难的,事实证明,灾难能吞没一切,却无法吞没这样一个年轻人。

现在的家长完全反了过来,以溺爱来代替了打骂,但上结果还是一样,溺爱也是一种剥夺,剥夺了孩子们独自在艰难中建立人格、获取尊严的机会。这样的孩子,除了成绩和钱这两项最容易耗费掉的身外之物之物,就什么也没有了,真是很可怜。

在这里我可能顺便要评述一下某省企业家用免费包机送他们那儿的上北大、清华学生上学的事件。我觉得这件事,说多好说多坏都不合适。说它体现了“重视精英”的观念肯定是过分了,但说它扩大了社会的贪富智愚的矛盾也没有落在点子上。我的想法是,在今天做飞机已经是小事,不必借此来论定贪富,但是包机作为一个社会事件被炒作,就引出了“什么是精英”这个避不开的话题。我想把刚刚考上大学的年轻人称成精英,就像把少年宫游戏中得胜的孩子说成是英雄,本来就是一件玩笑。有人愿意为这种玩笑出钱我们当然高兴,但孩子们,你们自己千万不要把玩笑当成真了。

我们的社会需要精英,但这主要是指那些既有精神境界又拥有执行能力,还被广大民众拥戴的人。同样在北大,在我看来,那位为了帮助无力入学的优秀学生而成立慈善救助基金会,引起全校响应的那个历史系三年级的女学生,倒是有了成为精英的影子。她努力的从事家教,省吃俭用,又指挥若定,言谈举止落落大方,专业成绩也堪称优秀,这种综合素质,是健全人格的自然流露。但即使这样,她也不会自称精英。

秋雨录:大河的水是平静的。真正的精英,不靠父母露宿在地,不靠包机腾飞在天,而只是以匆忙的脚步,向着需要他的人群默默走去。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