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亲历] 1009-13.百年饭店(5集全)-YYTvO

Description: 「cctv1每日00:52」 @ 2006-10-14 10:30

历史往往因传奇而生动,因此那些曾经承载过各种传奇的场景也常常成为人们一再流连之所,比如那些曾经见证百年的著名大饭店。

从1846年礼查饭店在上海滩“着陆”为始,上海、天津、武汉、北京等地都陆续创办了一批名震一方乃至世界闻名的著名饭店,如天津的利顺德大饭店(1863)、上海的汇中饭店(1906)、见证新中国历史的上海锦江饭店等等。百余年来,这些大饭店一直是名流云集,世人瞩目,许多人生、社会乃至国运的转折往往在这里悄悄地发生。

时光荏苒,这些老饭店如今仍然伫立在各自城市的繁华街区,继续守望着人世的浮沉兴衰,继续沉淀着厚重的历史。百年饭店系列将以记录片的形式展现百年老饭店的兴衰,把一百多年中发生在老饭店的故事讲述给观众,从一个侧面真实客观地见证中国的百年历史。

第一集 利顺以德──利顺德饭店

PiC1861年4月一位名叫殷森德的英国传教士乘坐美国三桅杆船“丹尼尔·威伯斯特”号来到中国,作为一个传教士,他到中国来的目的当然是要在眼前的这块陆地上散布“主的福音”。但是百年以后,人们再提起他的时候似乎和“福音”的关系并不太大,而更多的和天津的华夏第一涉外饭店“利顺德”联系在一起。正是他在天津创办了这家享誉百年的大饭店。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大门已经被鸦片战争的大炮轰开。而天津也成为近代西方宗教和欧洲商贸最早的“淘金者”们的乐园,仅仅几年之后就有人腰缠万贯、装满了箱芨。这其中就有“利顺德”的创始人殷德森。

1863年春天,是殷德森在天津传教的第二年,他仿照其他英国商人的样子,用传教得来的600两纹银,购买了一块土地,开始建造饭店。饭店所保存的史料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为了省钱,承包人从比海大道还远的地方买土。用排成长串的手推车运来含疟疾的泥土,把它倒在地基上,让它晾干。在泥土表面干燥的时候,建房就开始了,很快新立的墙基打好了,并开始盖房。(Soil was delivered by hand cart from Hai Da Dao and as one resident observed: “Countless hand carts followed one after another in one long line, bringing the muddy soil containing malaria bacteria. The soil was poured into the foundations and dried by airing. When the surface of the soil was dry construction began. ”)两个月后,一处简易的英式印度风情平房在这里建造完成。殷森德给了它一个非常中国化的名字,利顺德。这来自于古语中的三个汉字几乎囊括了所有最美好的意义。

第二集 历史中的航船──浦江饭店

PiC到上海先看见黄浦江的舒展,然后就融入外滩的喧闹繁华。等数过外白渡桥的层层钢筋,一座灰色的庞然大物就伫立在您面前。厚重的躯体,直直地插入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之处,外滩上那些被岁月褪色的哥特和巴洛克建筑的倒影就被划开了。

1856年,在苏州河上建立起了第一座巨型的木桥—-威尔斯桥,也就是后来的外白渡桥。这仍显简陋的木桥连接起了黄浦江的两岸。英国退役的船长理查凭着商人的敏感在外滩的对岸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买下了一块土地。这当然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当时的的黄浦江对岸大部分还只是渔民们晒网的荒地。

第三集 拼贴的历史──和平饭店

上海的气质和这座城市的殖民历史无法分开。虽然昔日的租借地-如今已经成了上海最繁华的地段。但是这些带有西方风格的老建筑仍然伫立在这样一个东方城市里。上海,这个中国最宽容的城市已经把这些昔日的不和谐转化成了自己的气质。上海的名片上应该印上两个名字,外滩和南京路,是因为他们的繁华。在这两条路的交汇处,坐落着一家饭店,和平饭店。

这是一张1893年拍摄的老照片,上面看到的就是今天的南京路外滩路口。照片上张灯结彩,人们正在庆贺上海开埠50周年。从这张照片还看不出和平饭店的模样。在马路左侧的是汇中饭店老楼,那时候被称为中央饭店,马路右侧的是新沙逊洋行的两幢办公楼,30多年后在同一个地点建起了华懋饭店。

今天的和平饭店实际上就是汇中饭店和华懋饭店的综合体。北楼就是当年沙逊所拥有的华懋饭店,南楼就是汇中饭店。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两位邻居曾经互为对手,也曾经共同经历了战火。拼贴出他们的历史也就好像拼贴出一个个老上海的故事。

1906年,由玛里逊设计事务所的著名设计师司各特设计,中央饭店和礼查饭店,汇中洋行合股投资,在中央饭店的原址上,新建起一幢规模和气派在当时都是一流的的大楼——汇中饭店。从外面看去,整幢建筑端庄典雅,朴实简练,很难和奢华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即便是一百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汇中饭店作为和平饭店的南楼也依然是外滩建筑中最朴素的一座。他所有的美仑美奂全部都集中在内部,从天花板上垂下来的巨大宫廷式吊灯,灿若烛山,密密层层的铺展开金黄色的光晕,在紫檀木的护墙板、大扶梯、窗饰门楣上化开,整个大厅都荡漾着一种高贵华丽的贵族之气。

每一个站在和平饭店南楼转门前的人大概都会看到这块铜牌,上面写着:“万国禁烟大会会址”。人们不由得回到了那个虎门硝烟,帝国炮船哄开国门的年代。在当年汇中饭店召开万国禁烟大会的时候,离林则徐虎门硝烟已经过去了70多年。鸦片,大量的蚕食着国民的肌体和心智,一箱箱白银也随着吸食者吐出的云雾缭绕,烟消云散了。

第四集 神秘的花园──法国总会

在上海最繁华的茂名南路上,隐匿着一座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城中花园。一个世纪以来,她几度易主,经历了多少风雨飘摇,我还没进来过,但是听说,挺高级的,挺神秘的,走过了多少霓裳梦影,有很多的裸体的美国女郎的那种雕塑,她印满了各个时代重要人物的脚印,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转折。当时都是保密的。谁都不知道。她就是位于上海市中心,南靠淮海中路的法国总会。

思绪退回到半个多世纪以前,1926年这幢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二层建筑刚刚落成,那些手握网球拍的绅士、小姐们一到周末,便蜂拥到这里,在这里开怀畅饮,结交朋友,娱乐消遣。他们的愉快而潇洒的情致,使这里拥有了无数个辉煌灿烂的不眠之夜。

第五集 世界政要的行宫──锦江饭店

这是五月的上海,天空中照例下着小雨。锦江饭店的服务员们在各自忙碌着。在这座历史悠久的老饭店里,今天也许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

十八层楼、十三层楼”是老上海们对锦江饭店的爱称,它是上海最负盛名,最具传奇色彩的老房子之一。这里曾经接待过134个国家的500多位首脑人物,其中不乏丹麦首相、德国总理、美国总统、、泰国王储、英国女皇等世界级政要。这些人曾经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锦江饭店成了他们人生轨迹的一个交汇点。

如果仅仅就饭店的建筑而论,他的历史完全可以追溯到80年前。那时的老上海把他们称为“十八层楼”和“十三层楼”。说的就是今天锦江饭店的北楼和中楼,中楼有十八层,北楼十三层。20秒解放前分别属于新沙逊洋行和公和洋行所有。早在那时,作为华懋公寓的 “十八层楼”就有无数重要人物在这里下榻。解放以后,在这座老建筑里,成立了锦江饭店。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