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0928-30.慈禧(12-14)同治之死.二次垂帘.君臣母子(隋丽娟)-YYTvO

Description: 「CCTV-10周一至周六中午12:45」 @ 2006-09-30 20:30

《同治之死》

同治皇帝是大清王朝的第十位皇帝,1855年出生,作为咸丰皇帝的唯一皇子,六岁继承皇位,并在两宫太后垂帘的情况下执政十三年。十八岁时同治帝亲政,尽管亲政之后他主持的第一件大事重修圆明园工程草草收场,但并没有阻碍他继续小试牛刀的兴趣。可是,正当他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病魔却向他悄然袭来。那么,同治皇帝究竟得的是什么病?他的病会对大清王朝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而慈禧太后又会如何对待自己儿皇帝的这场大病呢?

生活在当代的人们,恐怕对于天花已经知之甚少,这个在1980年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绝迹的病魔,曾经带给人类巨大的灾难。

天花又被称为痘疮、出疹,它的特点是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极高。在几百年前的中国,人们对于天花可谓是谈虎色变。尤为特别的是明末清初之际,刚刚入关的满族人对于天花的恐惧远远超过了汉族人。上至皇帝、大将军,下至八旗子弟、平民百姓,对天花都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说是因为他们的文化相对落后,无法应对?还是小题大做,另有名堂?

对天花的恐惧与担心,促使人们开始积极地预防与治疗天花,千古一帝康熙皇帝就一生在与天花做斗争。那么,在他的推动下,会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吗?而如果有了这种对付天花的有效办法,两百年后的慈禧太后还有必要担心同治帝得天花吗?按照老祖宗的方法治疗不就得了吗?慈禧太后的大惊失色是不是显得有点杞人忧天呢?

同治帝死后,大清皇室对外公布了同治死于天花的原因,同治朝代似乎可以随着它的主人的离去而落下帷幕。可是,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

外界的人们对于同治的死因产生了巨大的怀疑,甚至将“同治之死”与“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夺位”并称“清宫四大疑案”,难道同治之死真有那么大的蹊跷吗?民间还盛传,同治并非死于天花,而是死于梅毒,这究竟是真是假?

《二次垂帘》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享年不到二十岁的同治帝带着满身的创伤离开了人世。成为大清帝国最短命的皇帝。他的早逝不仅牵扯到国家的命运,也给晚清政权带来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因为按照中国专制主义制度的惯例,皇权是代代相传的,可是匆匆而逝的他,却没有给大清王朝留下可以传承皇位的子嗣。那么,面对这一国脉所系的头等大事,究竟应该如何解决?此时,撤帘归政的慈禧还能够重返政治舞台吗?

针对清朝的秘密立储制,隋丽娟教授认为,从雍正帝开始实行的这个制度,是对中国古代建储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它的关键是杜绝了皇权与储权的矛盾之争。因此,秘密立储在雍正帝及其以后历朝备受推崇。然而,在同治朝秘密立储制度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同治帝没有子嗣,在同治帝死后,秘密立储制度无法推行。那么,慈禧将以怎样的方式选择皇位继承人?在早年丧夫、中年丧子的人生重大打击下,此时此刻慈禧的心情会怎样呢?

慈禧以令人难以想像的从容和镇定主持了西暖阁会议,因为她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苦心经营的皇权伴随着儿子的死而远离自己。所以在同治帝宾天的最后时刻,慈禧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确定皇位继承人,以确保她主宰乾坤的特殊地位。可是,同治帝英年早逝,他没有给大清朝留下皇位继承人,此时皇位已经不能一脉相承。那么,按照中国历史皇位继承的惯例、按照大清朝“父死子继”的传统,选定谁来继承皇位才能趋近合情合理呢?

通过隋丽娟教授对大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分析,我们看到,根据中国古代社会皇位的继承制度,同治帝没有子嗣,无法实现“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而“兄终弟及”也不啻为一种选择方法,但咸丰帝只有载淳一个儿子,这种方法也面临无法实施的局面。有没有趋近合理的妥协方式?按照惯例,皇位继承人可在近支宗室的兄弟中选择,那么,大权在握、成算在胸的慈禧到底会选择谁呢?

慈禧经过千挑万选,终于选择了一个不满四岁的幼儿,面对慈禧的选择,我们不禁要问,慈禧在载瀓、载滢和载湉之间,为什么要放弃稍长的载瀓、载滢,而偏偏选择小儿载湉?究竟是什么驱使慈禧做出这样超乎寻常的决策?面对慈禧的这一决策,隋丽娟教授是怎样剖析慈禧的呢?

节目至此,那充满悬念的大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人选的谜底终于揭开。慈禧为了确保自己能够实现二次垂帘并再次把持朝政的目的,她以一言九鼎的方式,选择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然而,面对慈禧出人意料的选择,在场的人们将做出什么反应呢?作为小载湉的父亲醇亲王奕譞,听到这个天大的幸运降临到他的头上,他的反应又将如何呢?

可爱的小载湉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睡梦中的他已经成为大清帝国的第十一位皇帝。至此,慈禧苦心经营的第二次垂帘也将拉开帷幕。当我们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个问题,西暖阁御前会议难道仅仅是为我们记录了一段确定皇位继承人的历史过程吗?隋丽娟教授认为,这次会议不但确立了皇位继承人,同时也揭示了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式上的一个重大转变,那么这个转变是什么呢?

《君臣母子》

公元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慈禧二次垂帘,重新把持了清朝的朝政,为了让自己手中的权力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慈禧选择了醇亲王奕譞不足四岁的儿子载湉继承皇位,成为光绪皇帝,大清王朝又一次迎来子弱母壮的时代。

从同治驾崩到光绪登极,大清王朝的皇位得到了稳定的过渡。但是,即使贵为清王朝的皇太后,慈禧的内心却也有深深的隐忧,她怕光绪帝长大以后会疏远她,她始终害怕失去自己手中的权力。那么,慈禧究竟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来教育这个小皇帝,让他永远听命于自己呢?

刚进宫的光绪帝尚不足四岁,他既是慈禧的亲外甥也是亲侄儿,与慈禧是血脉至亲。但是此时慈禧的权力欲已经遮蔽了她的人伦情感,她无情地对待自己的亲人,强行斩断他们血浓于水的亲情。在断亲情之后,慈禧又将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立威严和传孝道,以保证她日后高高在上的权威呢?

按照清朝的祖制和满族的习惯,清朝皇帝称呼本朝皇太后为皇额娘。但此时,清王朝光绪皇帝的身后却坐着东宫慈安和西宫慈禧两位太后,面对这种情况,慈禧让光绪帝称呼慈安为皇额娘,却称呼自己为“亲爸爸”。这其间究竟暗藏着慈禧怎样的深谋远虑,隋丽娟教授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在我们的想象中,坐拥紫禁城,君临天下的皇帝必然过着龙车凤辇、锦衣玉食、随心所欲的奢华生活。但是,光绪皇帝在初入宫时,却曾经做出跑到太监房中偷食物果腹的事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难道还有人敢怠慢皇帝的饮食起居吗?

在宫中度过了一年之后,六岁的光绪帝到了上学的年龄。慈禧会像对待同治帝一样关心光绪帝的学习吗?谁将被她垂青而荣为帝师呢?光绪又将怎样开启他人生的典学之路呢?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