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1020-24.道光与鸦片战争(6-10)(喻大华)-YYTvO

Description: 「CCTV-10周一至周六中午12:45」 @ 2008-10-28 15:30

(八)禁烟之争

在上期节目中,喻大华教授讲到,英国自工业革命以后,迅速成为世界性强国,为了不断扩张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英国两次派遣使团出使中国,企图说服中国开放贸易,最终都无功而返。但是,英国商人面对中国这个拥有四亿人口的大市场,绝对不可能善罢甘休。于是部分英国商人想出了以鸦片来扭转贸易逆差的办法。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开始与18世纪中叶的雍正年间。到了19世纪,鸦片走私更为猖獗,由于清政府的禁烟,鸦片贸易无法在广州内河进行,改以走私的方式,走私地点固定在伶仃洋一带。到了19世纪三十年代,也就是道光十年开始,鸦片的走私开始泛滥,走私蔓延到整个东南沿海。那么,鸦片走私、泛滥究竟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灾难呢?

鸦片走私并不是从道光年间开始的,可是到了道光执政时期却是这种毒品泛滥猖獗的阶段。鸦片像瘟疫一样蔓延、扩散,消噬着国人的肌体,腐蚀官宦的灵魂,危及着国家的安全。由此,道光皇帝也意识到,禁烟已经成为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那么,道光下达的禁烟政令是否严厉?达到的效果又会是怎样的呢?

很多大臣对于“开禁”观点的抵制和批判,使道光帝一度动摇的禁烟立场又坚定了起来。道光帝又开始竭力推行禁烟。但同时,道光帝不得不面临严峻的事实:鸦片走私的巨大利益随时诱惑、激励着鸦片贩子铤而走险,清政府中为数不少的官员抵御不住利益诱惑,有意无意地在破坏禁烟运动,更为重要的是,此时道光帝对鸦片泛滥除了要求地方官激发天良、严密查拿之外,根本找不到更加有效的打击办法,而对于源源不断送来鸦片的英国船只,又束手无策。就在禁烟运动难以深入和禁烟呼声高涨的情况下,又有人提出了禁烟的新思路,这一次,道光帝会得到锦囊妙计吗?

有学者认为:道光王朝是禁烟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禁令最严的一个时期。从道光帝即位以来就相当严格地执行了禁烟政策。然而,虽然道光帝有禁烟的决心和制度,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此时鸦片的泛滥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究竟该如何禁烟,让道光帝绞尽脑汁、一筹莫展。那么,黄爵滋的这个“重治吸食”的办法,能否得到各级官员的认可呢?

(九)虎门销烟

鸦片对于中国的危害由来已久,持续两年的禁烟讨论暴露出道光皇帝性格中的懦弱,在中国的封建时代,皇帝的态度往往代表了国家的态度。道光皇帝优柔寡断的性格成为了禁烟的掣肘。林则徐的奏折敲响了亡国的警钟,激动的道光皇帝想立即召见林则徐,那么,他们之间会谈些什么呢?

喻大华教授分析认为,虽然道光皇帝会见林则徐的谈话内容,后世不得而知。但是从其他历史资料中可以推断出,道光皇帝与林则徐在禁烟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由林则徐担任禁烟的钦差大臣,说明了道光皇帝非常信任他,那么,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被后世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道光皇帝又为什么要派他去禁烟呢?

从后世的历史来看,道光皇帝选择林则徐去禁烟无疑是英明的。此时的林则徐虽然贵为一省的封疆大吏和钦差大臣,但是,在道光朝中还有很多地位更高、能对时局产生影响的官员,他们的意见对于禁烟工作的开展也至关重要。道光皇帝下决心禁烟了,那么曾对禁烟问题意见不一的朝中大臣们又是什么态度呢?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慷慨激昂的名言不仅是林则徐报效国家的一种心态,更成为了后世中国人爱国精神的楷模。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前途莫测,鸦片流毒已久,烟商、烟贩、烟民、烟馆已与中国社会经济相互交织。那么,林则徐应该从哪里打开缺口呢?

在林则徐强硬的禁烟立场下,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同意让英国烟商们交烟。查尔斯?义律,英国人,1834年来到中国,1836年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他直接参与了中英之间从禁烟直至鸦片战争的台前幕后,成为中英外交史上的重要人物。
此时的义律固然承受着来自中国官方,和英国其他商人的双重压力,但是态度原本强硬他,何以突然之间就同意交烟,喻大华教授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十)战前疑云

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随着鸦片泛滥的日趋严重,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随即开展严查烟贩,整顿水师的活动。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主持销毁收缴的鸦片,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然而,随着虎门销烟的结束,英国人的挑衅也接踵而至。面对虎门海滩的尘烟,“财富”化为灰烬,英国人能善罢甘休吗?

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将古老的中国拖入了近代,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闭关锁国走向开放。那么,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至今,中外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这场战争爆发是由于“商务上的误会”,还有的学者认为这场战争的爆发是源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而喻大华教授认为,“林维喜事件”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之一,那么,“林维喜事件”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林维喜事件导致中英关系骤然紧张,义律拒不交出凶手,林则徐针锋相对,战争一触即发。义律逃离澳门后向英属印度总督求援,要求以武力制服林则徐。1839 年8月30日,一艘军舰自印度驶向广州,义律率领英军盘踞在广州沿海,准备等待援军,大举侵华。9月4日,中英双方在九龙发生冲突,随后爆发了九龙之战;11月3日,中英又爆发了穿鼻之战,这些战斗虽然伤亡不大,但是它预示着中英双方已经进入战争状态。道光帝闻讯决定停止林维喜一案的交涉,与英国人彻底决裂。那么,就在义律在广州不断挑起武装冲突的同时,远隔万里之外的英国政府正忙于什么呢?

鸦片战争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不道德,非正义的战争。鸦片战争的最后结果使得中国闭关锁国的古老大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撞开,一个东方古国从此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在这场战争爆发的前夕,英国早已磨刀霍霍,对中国多次进行试探性的挑衅,他们为侵华战争作好了周密的准备。然而,对于英国人无端的挑衅,清政府对日益逼近的战争有所察觉吗?

这场来自于海上的侵华战争,是在清政府完全没有意识的状态下爆发的。面对一支远渡重洋,劳师远征的军队,清政府既不了解对手的地理位置,又不了解对手的军事实力,战争的准备自然无从谈起。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被懵懵懂懂地拖进了战争之中,成为战争的失败者。面对清军的惨败,我们不可理解的是,作为一个拥有八十万军队的庞大国家,为什么会惨败于一支数量先后不过两万人的英国远征军呢?清军的战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