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0430-0506.战痘记(7集全)-YYTvO

Description: 「cctv10每周一至五21:00,每期40分钟。」 @ 2006-08-18 06:00

第四集《拯救生命》

1798年秋天,接种牛痘的文章发表了,让琴纳始料不及的是,他写的这本小册子,竟然在英国掀起悍然大波,引起一片反对的声浪。

那些不愿意接受新方法预防天花的医生们,又是发表演讲,又是写文章,对牛痘接种口诛笔伐。他们煞有介事地说,如果按照琴纳的方法接种牛痘,人类就会出现牛的特征。他们散布:种了牛痘的人,头上会长出牛角,声音也会变得如同牛叫。

英国皇家学会不相信一位穷乡僻壤的普通医生能制服天花,因此,拒绝接受他的论著。还不少人把琴纳当作沽名钓誉、哗众取宠的骗子。

面对着种种责难和疑惑,琴纳并没有灰心和退缩。他又陆续书写了五篇文章,证明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为了使牛痘接种得到承认和推广,在1798年里,琴纳曾经带着牛痘疫苗,从家乡风尘仆仆地赶到伦敦。想请一些有名望的医生和医院采用牛痘接种。但是,所到之处几乎都碰了壁。

痛苦和失望的琴纳,思念起已经病故的老师亨特。他专程来到亨特家,向师母安妮·亨特诉说心中的苦闷和烦恼。

果然不出亨特夫人所料,伦敦,圣·托马斯医院的外科医生克莱因,听了琴纳的介绍之后,欣喜地接受了他的牛痘疫苗,并决定试种一例。克莱茵为什么积极支持琴纳呢?

甄橙:“他是琴纳最亲密的朋友,最坚定的支持者,因为他们曾经是同窗,而且在伦敦求学的过程中,克莱因,琴纳还有一个好朋友,他们三个人就住在一个寝室里。不过,克莱茵和琴纳的关系呢是最亲密的,那么,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磋商,后来,克莱因成为在伦敦地区,第一个从事接种牛痘工作的医生。”

带着一线希望,琴纳回到了家乡伯克利,他并没有被伦敦之行碰到的挫折所影响,而是积极地为乡亲们接种牛痘。

他的举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理解和接受。

在免费接种牛痘的日子里,琴纳家并不宽敞的小院子,总是排起了长长的等待接种的队伍。

但是,琴纳的善举,也开始招来了乡亲们的不安,他们担心,这么多人都来庭院里接受种痘,会不会造成天花传染呢?因此,邻居们就开始有了一些不满,有的人甚至把琴纳的家称之为“疫病屋”。

自从这位古怪的邻居建好了这座小草棚以后,琴纳也就欣然接受了乡亲们的建议,让被接种者都到小草棚进行接种,这间小草棚,现在也就成了著名的牛痘接种棚。

在1798年的秋天里,琴纳收到克莱因从伦敦写来的一封信,在信中,克莱因告诉琴纳,他给人试种牛痘以后很成功。

克莱因试种牛痘成功的消息传开以后,伦敦的许多医生也开始使用琴纳的这项新发明预防天花。到了1801年,英国已经有10万人进行了牛痘接种。

为了表彰琴纳对预防天花作出的杰出贡献,1802年,英国议会颁发给他1万英镑的奖金,之后,又奖励他二万英镑。

1840年,英国终于出台了一项法令:废除接种人痘,要求各教区主管济贫事务的官员保证所有“辖区居民”都要接种牛痘。

1871年,这项法令再次修改,修改后的法令规定:所有拒绝给自己的孩子接种牛痘的父母,都将受到罚款或者是监禁的处罚。

伴随着强制接种牛痘法令的出台,在强调个人权利的英国,导致了一场“呼唤人权”、反对接种牛痘运动的兴起。

一位名叫乔治·卡吉的牧师,竭力抵制普及牛痘接种的做法,他认为,接种牛痘“违背了自然的神圣规律”,他声称“天花永远不会离开英国”,除非是“不圣洁的举止消失了踪影”。

就在牛痘接种在英国一波三折的时候,欧洲大陆的一些医生,则对牛痘接种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琴纳撰写的文章被翻译成了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等多种文字,牛痘接种法也随之流传于世界各地。

在俄国,1804年至1814年的10年间,有200万人接种了牛痘。

在意大利,1885以前的20年时间里,全国接种牛痘人口的比例高达98·5%。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盛赞牛痘接种法,他说:“所有的朋友都会高兴地看到这一发现。有了它,人类就可以驱逐邪恶。”

不仅如此,杰斐逊总统还把牛痘疫苗,分发到他的家乡弗吉尼亚州和美国各地,成为接种牛痘的积极支持者。

此后,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鼓励接种牛痘的法令。

尽管人们知道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也知道接种牛痘比接种人痘有更高的安全性。但是,一些人还是对接种牛痘以后,将会出现牛的特征这一说法心存余悸。在一幅表现牛痘接种的绘画中。人们可以看到,这些西方上流社会的妇女,只允许在她们的脚踝处接种,她们认为,只有在这个部位上接种,才能避免身上不会长出牛的犄角。

当牛痘接种法传到法国的时候,法国正与英国交战。

法国皇帝拿破仑,曾经亲眼目睹过天花无情地夺走无数法国士兵的生命,1804年4月,他让内务部长向全国发布种痘的指示,第二年,拿破仑又亲自下令:所有未出过天花的法国士兵,必须接种牛痘。

在1808年至1811年的三年间,法国有170万人接种了牛痘。

拿破仑非常清楚牛痘接种对于法国的重要性,他对发明牛痘接种法的琴纳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不久,因为朋友的请求,使琴纳和拿破仑发生了联系。

情急之中的琴纳,突然想到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为了解救朋友,抱着

试试看的心情,琴纳给拿破仑写了一封亲笔信。

琴纳在信中这样写道:陛下,我的朋友,威廉姆斯和威克汉姆,作为俘虏被囚禁在法国。我可否恳请陛下赐予伟大的恩惠,允许他们回英国?

我谦卑地请陛下释放这两个人,如果他们得以返回家园,将被看作陛下给予我的荣幸。

据说,当琴纳的信送到法国的时候,拿破仑与皇后约瑟芬正在旅行中,趁着他们乘坐的马车停在一个城镇休息的时机,一位随从把琴纳的来信呈送给了拿破仑。

当时拿破仑不愿意被人打扰,所以拒绝看信。但是,皇后约瑟芬却在信的末尾看见了琴纳的名字,她告诉拿破仑这是琴纳的来信。拿破仑立刻很感兴趣地问道:“是发明牛痘接种法的琴纳先生吗?他有什么事情找我呢?对这位伟人的任何请求我都不会拒绝的。”拿破仑读完信后,马上下令释放威廉姆斯和威克汉姆,让他们回到英国。

但是,发明了用牛痘接种的方法预防天花的琴纳,却不知道为什么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奥秘。后来,法国化学家巴斯德破解了这个谜。

巴斯德总结了接种的免疫原理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和许多动物在遇到病菌侵袭后,可以产生一种专门抵御同种病菌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免疫力。接种极少量的或者毒性很小的病菌后,人类就可以达到预防该病菌引起的疾病的目的。

就在牛痘接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这就是难于提供足够的牛痘疫苗。

直到1840年,一个叫尼格里的科学家发明用乳牛培养痘苗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人为的使乳牛感染牛痘,然后,再从牛身上提取。于是,有些国家就专门饲养乳牛来解决牛痘疫苗的问题。

为了推广牛痘接种,人们尝试许多不同的方法。还在1803年,西班牙国王命令几艘整装待发的远洋船只,把牛痘疫苗运到它所统治的海外属地去推广。

帆船航行的速度很慢,当时装在玻璃瓶里的牛痘疫苗,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就会失效。

在加拉加斯,远航船队分为两支,一支去了南美。

另有一艘船到达了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

那么,牛痘接种法是怎样传到中国的呢?

据考证,1805年,一位名字叫哈威脱的葡萄牙医生,将牛痘疫苗从马尼拉带到了澳门。此后,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医生亚历山大·皮尔逊,又把牛痘苗由澳门带到广州。从此,牛痘正式登上中国大陆。公元1805年,是中国的嘉庆十年,从中国传出去的人痘接种术,经过改良成为牛痘接种法,在世界转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又回到了它的故乡——中国。为了在中国推广牛痘接种,皮尔逊撰写了一本名字叫《新订种痘奇法详悉》的小册子。有人说,它是十九世纪欧洲人最早在中国介绍接种牛痘的书。皮尔逊还在接种牛痘报告书中写道:“这种新的牛痘接种法在中国人中间极受宠爱……他们一旦认识到新方法的好处以后,就毫不犹豫的接受它。”据说,皮尔逊撰写的小册子和种痘报告书,辗转送到了琴纳手中,琴纳看了以后感慨地说道:“中国人比家乡的英国人更信赖接种牛痘啊。”

然而,让琴纳不理解的是,牛痘接种为什么在中国受到欢迎呢?

赵铠先生认为,牛痘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为了推广牛痘接种,中国许多地方都成立了种痘局,为老百姓免费接种。

还在牛痘传入中国之初,中国就有人得风气之先,积极参与了牛痘的接种和推广。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邱熺。

邱熺,字浩川,广东南海人,1805年,邱熺在澳门经商,当牛痘接种法传到澳门的时候,他决定在自己身体上进行试种,成功之后,他开始了专门种痘的生涯。

为了让国人理解牛痘接种法,邱熺将十几年间,种痘的方法和经验详细记录,写成《引痘略》一书,他为什么要起这样一个名字呢?

原来,中国古人一直认为,天花由胎毒引起,而要避免得天花,必须把深藏在体内的胎毒引出来。因此,邱熺将自己的书,名之为《引痘略》。

邱熺在《引痘略》中这样启发国人:牛痘接种法,是选择在人的两臂上叫消烁(shou4)、清冷渊的两个穴位上下交连之处接种,看起来种痘的方法似乎与中国传统的塞鼻法不同。但是,道理上却是一样的。

因为人身上的两臂,是手少阳三焦经必经之地。三焦者,是人身上最为关要之府,如同天地之中的三元,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通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

邱熺说,在消烁(shou4)、清冷渊两个穴位种上牛痘,痘毒就可以通过皮毛、血脉、肌肉、筋络直接传入人体,深藏在人体内的胎毒,就会自然引出体外。因此,接种了牛痘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再得天花了。

邱熺从中医的“引毒原理”出发,证明牛接种痘法优于人痘接种术。加上当时种痘的实际效果,牛痘接种很快就被国人接纳。

当时,名声显赫的达官贵人,例如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请邱熺到自己的府中接种牛痘。

1817年,力主禁烟、担任两广总督的阮元也把邱熺请到家中进行牛痘接种。事后,阮元还写诗相赠。诗中写道:“阿芙蓉毒流中国,力禁犹愁禁未全;若把此丹传各省,稍将儿寿补人年。”

为了把牛痘接种法推广到普通百姓中去,有人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牛痘发明神话,以便对上中国民俗文化的胃口。在一本名字叫《保赤指南车》的书中,这样介绍牛痘的发明经过:

西洋有一人名叫琴纳,接连生了三个孩子,都因为得天花而夭折。琴纳夫妇为此十分悲痛。

又过了两年,琴纳夫妇又生了两个小孩。大的名叫咖啰,小的名叫吒呢。

一天,在郊外放牛的琴纳,躺在柳树之下进入了梦乡。在梦中,忽然看见一位长者向他走来,并呼唤:“琴纳,天花将要降临。你还敢在这里享清闲!”

琴纳听了,马上跪地求救。长者说:“想救你的孩子也不难,现在母牛刚好生疮,疮里的浆液,就是防御天花的疫苗,你可以把它取回,在孩子两个手臂上的消烁、清冷渊穴位接种……,这样就能免除天花带来的厄运。”

为了迎合中国民俗心理而编写的这个故事,要是琴纳看了,也不能不哑然失笑。

其实,琴纳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三个孩子中并没有人因为天花而死亡。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的灵感,来源于牧场的挤奶女工,而不是梦中的长者。

琴纳的晚年,担任了格洛斯特郡的县长职务。

1823年1月24日,七十四岁高龄的琴纳不顾寒冷和年老体迈,一大早就走出家门,为乡亲们去寻找冬天取暖的木柴。

临终之前,琴纳吃力地、断断地说道:“我并没有创造奇迹,只是上帝让我发明了消灭天花的办法”。

琴纳去世以后,朋友们小心翼翼地剪下了他的一绺头发,作为珍贵的纪念。

1823年2月3日,琴纳安葬在家乡伯克利,和他的父母、妻子、静静地躺在了一起。

在琴纳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墓志铭:

“碑后是伟大的名医、不朽的琴纳长眠之地。他以自己的睿智带给全世界半数以上人类以生命和健康。被拯救的孩童来歌颂他的伟业,将他的名字永留在心间。”

在中国,琴纳的名字还被翻译成詹纳或者隋纳。

鲁迅先生在《拿破仑与隋纳》一文中深情地写道:“我们看着自己的臂膊,大抵总有几个疤,这就是种过牛痘的痕迹,是使我们脱离了天花危症的。自从有这种牛痘法以来,在世界上真不知救活了多少孩子。”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