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 0430-0506.战痘记(7集全)-YYTvO

Description: 「cctv10每周一至五21:00,每期40分钟。」 @ 2006-08-18 06:00

第三集《人痘变牛痘》

人痘接种术在中国历史悠久,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它只是在民间秘密流传。

1661年,随着因为得过天花而继承皇位的康熙执政,人痘接种开始从民间走进皇宫,种痘术在全国也得以提倡和推广。

康熙推行人痘接种术是从宫中开始的,并正式确立了皇子种痘防天花的制度。当时一些守旧的老人,对此持反对态度。但是并没有影响康熙推广人痘接种的决心,他还特意把一些富有种痘经验的医生,调进皇宫种痘。

在被召往京城的医师里面,有一位是来自江西的民间医生朱纯嘏。

1678年,也就是康熙十七年,皇太子出痘。其时正值平西王吴三桂等三藩叛乱的关键时候,为了能更多地亲自护理出痘的皇太子,康熙皇帝竟然连续十二天没有批阅奏章。

有人分析康熙提倡和推广人痘接种的原因,首先,是他意识到了天花对大清王朝的威胁,二是他的父亲顺治24岁就死于天花,他有“丧父”之痛。三是康熙自己也有遭遇天花的不幸经历。

所以,当康熙发现人痘接种可以预防天花之后,他如获至宝。在总结前人种痘的基础上,开始向天花主动出击。

康熙不仅在皇宫和八旗中实施种痘,他还把人痘接种术推广到远离北京的蒙古。

据史料记载,康熙派出的御医,曾经风尘仆仆地到达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人痘接种,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御医们回来时,带有被接种的人家为表示感激赠送的珍贵礼物。

1752年,也就是乾隆十七年,详细记录有种痘、检痘以及保存痘苗方法的《医宗金鉴》问世。

《医宗金鉴》是乾隆时代,清政府组织太医院编纂(zuan3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共有13部,90卷。

书中专列《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一卷,其中写道:“今将种痘一法,细加研究,审度精详,纂集成书,永垂千古。”

中国的人痘接种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很快就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与仿效。

《医宗金鉴》问世不久,就传入日本。于是,人痘接种术也在日本流传起来。

在人痘接种术的传播过程中,一些传教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706年来华的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殷宏绪,通过送礼的方法,从中国宫廷医生那里搞到三个人痘接种的处方。他通过这三个处方,向西方人全面介绍中国的人痘接种技术。

殷宏绪重点介绍中国的“鼻苗法”,他说,在人的鼻腔里放置痘苗,被接种者可能感受到非常痒,而痒的表现,是人体对外界刺激进行反映的敏感标志,这种接种方法比较容易奏效。

其实,早在殷宏绪之前的1688年,中国的近邻俄国,首先派医生来北京学习人痘接种。他们学成后,有不少人没有回到故乡,而是留在当时的北京开设医馆,为人们种痘。

而回到俄国的医生们,很快把人痘接种痘术传到了它的邻邦土耳其。

18世纪,当中国的人痘接种术非常成熟的时候,欧洲人还是任凭天花肆虐而束手无策。当时,衡量一个女性美艳动人的标准,就是脸上没有留下被天花袭击过的癍痕。那么,当时的欧洲人采取什么办法对付天花呢?

甄橙:“据说,在那个时期,英格兰的皇子不幸感染上了天花,那么,皇宫里的大臣们,为皇子请来当时英国最著名的内科医生,可是这位内科医生,对于天花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最后,想到了一个在中世纪时期,曾经被医生们使用的办法,这个办法是什么呢?说出来挺令人觉得好笑的,那就是把这位高贵的英格兰的皇子,放进在一个红色的房间里,然后,在他的身上再盖上一条红色的毛毯,认为红色的房间,红色的毛毯,依靠红色的力量,就能够驱赶走可怕的天花。”

1717年,蒙太古夫人跟随驻土耳其大使的丈夫,从天花十分流行的英国到土耳其赴任。

蒙太古夫人生于贵族之家,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在空闲的时间里,她写下了大量游记,记录在异国他乡的种种见闻。

蒙太古夫人为自己的发现欢欣鼓舞,她迫不及待的写信告诉伦敦的朋友,其中有一封这样写道:

“我就要告诉你一件新鲜事……天花这种病在我们那里这么多见,又这么致命,可是这里的人已经把它驯服了。”

不久,蒙太古夫人又发现,一到秋天,在土耳其的大街小巷里,活跃着一群专门从事接种天花的老妇人们的身影。

她们随身带着一些坚果的硬壳,里面装着天花种子,开始走家串户地兜售。

蒙太古夫人观察到,接种后的小孩和其他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可以尽情地玩耍,只是到了第八天,接种的孩子开始发烧,脸上会冒出一些小痘痘,病好了之后,这些小痘痘不会留疤痕。再过八天,他们又像没得病时一样活蹦乱跳了。

蒙太古夫人在给伦敦朋友的信中这样说:“在土耳其,每年都有上千人做这种手术,……这里发天花是一种娱乐,就像其他国家的人喝水似的。没有听说有谁会因此死掉。你能猜得出来我对这种办法是多么满意了……我准备让我那亲爱的小儿子也试一试。我几乎迫不及待地要竭尽全力在英国推广这个办法,让它变成英国的时尚。”

1718年3月,蒙太古夫人让大使馆医生为她年幼的儿子接种了人痘。

儿子种痘痊愈后,蒙太古夫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将这一番经历写信告诉了自己的贵族朋友,包括威尔士公主卡罗琳·安斯巴,即后来的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皇后。

1721年,从土耳其返回伦敦的蒙太古夫人,开始积极宣传人痘接种术。但是,却遭到来自社会和宗教界的反对和抵制。一些牧师竟然宣称:天花是上帝的恩赐,凡人不能“逆天行事”。

在重重阻力之下,蒙太古夫人不得不利用自己和威尔士公主卡罗琳·安斯巴的私人交情,请她去说服国王推行人痘接种。

当时执政的乔治一世国王下达了这样的命令:伦敦新兴门监狱中的死刑犯,如果自愿接受人痘接种试验并得以幸存,即可以重新获得自由。

有六名被判死刑的犯人愿意为此冒险,于是,在英国皇家学会医生的监督下,他们进行了人痘接种的试验。

此后,又将接种痊愈的三位犯人和正在患天花的病人密切接触,以检验这次实验的结果。

威尔士公主卡罗琳·安斯巴确信这次试验的成果,1722年4月17日,她自己的两个女儿也成功地接受了人痘接种。

从此,中国的人痘接种技术开始在英国推行开来。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对此感慨地说:“从这时候起,英国至少有一万万个家庭的儿童,会因为国王和蒙太古夫人而得救,女孩子也幸亏有国王和蒙太古夫人而保持了她们的美貌。

很显然,英国人的种痘原理和中国的种痘原理完全一样,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在接种形式上发生了改变,他们把中国流行的“痘衣法”、“旱苗法”等,改为用刀子直接把痘苗嵌入人体。

18世纪60年代以后,接种人痘在英国以及整个欧洲变得日益普遍。

1774年5月,法国国王路易15因患天花死去,一个月以后,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路易十六毅然接种了人痘。这一举动,刺激法国各地的人们开始接受人痘接种术,到了十八世纪末,欧洲和美洲开始接种人痘预防天花。

科顿·马瑟(CottonMather)是美国波士顿的一位牧师,当他在1714年的英国《皇家学会哲学会刊》得知了英国接种人痘的消息后,就积极的在波士顿呼吁推行人痘接种。

最后,这场论战的结局是,有200名志援者进行了人痘接种试验,其中只有6人死亡,这批人痘接种者,经受住了1723年的天花瘟疫考验。

受到接种人痘成功的鼓舞,1777年,乔治·华盛顿命令美国军队全体官兵接种了人痘。

人痘接种保护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命,功不可没。但遗憾的是,被接种的人,仍然有2%的死亡率。特别是对于儿童,危险性就更大。

英国在1796年的一次人痘接种中,17名儿童感染天花后,不幸死去了八人。

一个名叫爱德华·琴纳的英国医生,决心要找到一种比接种人痘更加安全的方法预防天花。

琴纳,1749年出生于英国伯克利山区的格洛斯特郡,是一个乡村牧师的孩子。

为了预防天花,还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和其他英国儿童一样,被家里人送进了接种棚。

在接种棚里,琴纳被接种了人痘。接种之后他开始发烧,大病了一场。并且因此落下耳鸣的毛病。在长大成人之后,这个毛病还时常折磨他。

1770年,二十一岁的琴纳来到伦敦。跟随著名的医生约翰·亨特继续深造。

约翰·亨特,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有着卓越的思想品质。当时不少医生对事物一知半解就匆忙下结论,而亨特坚决主张彻底弄清事实,求得真相。亨特对工作严格而科学的态度,对琴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773年,完成了学业的琴纳,谢绝了亨特的挽留,从伦敦回到家乡伯克利开起了诊所。

闲暇时,琴纳喜爱在田间漫游,他一面领略大自然的美景,一面思索寻找理想的预防天花的方法。

一天,一位来看病的挤奶女工和琴纳谈起种痘的事情,这位女工用轻松的口吻告诉琴纳,她得过牛痘,因此就不会染上天花。

挤奶女工的话,引起了琴纳的深思。

琴纳曾经就此事请教过他所敬重的老师亨特。因为亨特当时正在研究别的科学课题,所以也没有仔细考虑琴纳提供的情况,但他鼓励琴纳继续研究下去,并教导他:“不仅要想,还要去试!要耐心,要精密。”

牛痘是发生在牛身上的一种传染病,它的症状通常是在母牛的乳房部位,出现局部溃疡,如果不治疗,就会影响母牛的健康和产乳。牛痘并不常见,但一旦传入牛群就会给许多头牛造成传染。

通常,人感染牛痘大约经过3至4周就可以痊愈。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不良反映,更不会因此丢掉性命。

经过冥思苦想后的琴纳恍然大悟,难道,牛痘接种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预防天花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吗?既然挤奶工受到感染之后,再也不会得天花,而且不会危及性命,那么,它可不可以用来代替危险的人痘接种呢?这一切,只有经过试验以后才能得到证明。

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之后,琴纳决定迈出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在人身上进行牛痘接种的试验。但是,去那里寻找试验对象呢?

无巧不成书,正当琴纳为找不到试验对象而犯愁的时候,1796年一天早晨,一位叫菲普斯的太太带着八岁的儿子詹姆斯·菲普斯来到诊所。她主动向琴纳提出,要为菲普斯接种牛痘。菲普斯太太为什么不作当时普遍流行的“人痘”接种,而自愿让自己的儿子接种牛痘呢?

菲普斯太太自告奋勇、为自己的儿子接种牛痘的举动,对苦于找不到试验对象琴纳,无异是雪中送炭。

1796年5月17日,是琴纳47周岁的纪念日。他决定选择这一天作人类接种牛痘试验。

这一天早晨,琴纳从一个叫萨拉·内尔姆斯挤奶姑娘手上感染的牛痘脓疱中,小心翼翼地取出痘苗,注入菲普斯手臂上浅浅的切口中。

1796年6月21日,心情激动的琴纳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谈到了他正在进行的牛痘接种试验,他这样写道:

“我亲爱的朋友:

在我居住的这个郡和附近的其他几个郡里,都发现了牛痘病,它的性质是如此的独特,而在过去的那些年里,却一直没有获得特别的关注,在这样一个普遍探求科学真理的时代,这真是不可思议。

我想办法做了些条件所允许的最严格的实验,以发现关于牛痘病与人类的因果联系。

1796年7月1日,在琴纳给朋友写信的十天之后,他又亲自给克服了牛痘接种反映、身体已经痊愈了的菲普斯接种了天花病毒。

试验的结果是,菲普斯没有一点得病的迹象。他因为接种了牛痘而对天花产生了抵抗力,世界上第一次人体接种牛痘的试验成功了。

后来,琴纳又给23个人接种了牛痘,痊愈以后,再给他们接种天花病毒。结果,这23个人和菲普斯的反映一模一样。

琴纳仔细观察过接种人痘和接种牛痘的不同之处,除了牛痘没有致命的危险、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之外,另一个特点是接种牛痘后,极少引起水疱,所以不会在被接种者身上留下麻点。

在人痘接种术传入英国40年后,琴纳终于得出结论,他用了22年的时间,发明了一种新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人类用牛痘可以用来预防恐怖的天花。

琴纳决定把这个造福人类的发明公布于众。

1798年初春,他撰写的《牛痘的起因与结果——英格兰西部某些郡的调查》的论文脱稿。

琴纳对自己的文章很满意,憧憬着牛痘接种的前景,他预言道:

“虽然我没有十足的信心,但请容许我祝贺国家和普通大众,一种解除天花的方法,将能使一个每小时都夺走人生命的疾病,一个被视为人类最严重灾祸的疾病,将从地球上永远销声匿迹。”

那么,琴纳的文章发表之后,将会引起怎样的反响呢?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