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人痘接种术的故乡》
数千年以来,天花到处肆虐逞凶,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不幸,中国人也深受其害。
唐宋以来,中国的天花发病人数逐渐增多。
15世纪之后,由于交通的便利,人员来往更加频繁,天花开始在中国广泛流行。
因此,关于天花的记载,史书上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生活在唐代,出身官宦世家的王焘,经过数十年努力,编纂而成的医学巨著《外台秘要》中记载:天行发“斑疮”,须叟遍身,皆戴白浆。
被金代皇帝赐予“高尚”先生的名医刘完素,在他的医书中曾经这样写道:“小儿‘疹痘’未出,误以热药发汗,致使阳热转甚,则重密出不快,多至黑陷而死……”
出身世医之家的明代著名儿科医生万全,在他所著的《家传痘疹心法》中说道:“痘本胎毒,俗名天疮,虽疠(li四声)气之传染,实杀机之显彰……”
虽然,中国历代的各类著述中,在记录天花这种疾病时,所用的名称不尽相同,但从书中所描述的症状来看,确属天花无疑。
既然,古代的许多医家,都对天花有过涉及。那么,在中国,谁是最早记录天花疫情的人呢?
打开晋代医学家葛洪于公元303年著的《肘后救卒(CU4声)方》一书,人们发现书中有这样的文字:
“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者,疮癜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
葛洪大约生于晋代太康四年,也就是公元283年。因为他著有《肘后救卒方》三卷和《玉函方》百卷,而成为中国著名的医学家。
那么,对于不幸感染上天花的人,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治疗呢?《肘后救卒方》中记录的治病药方是:“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并数数食。又方,以水浓煮升麻,绵沾洗之,若酒渍弥好。但痛难忍。”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郑金生:“这两个方,第一方的意思是,取好蜜,通身涂抹,或者用蜜去煮升麻,然后频繁地饮服。第二个方的意思是,用水去煮升麻,并且,用棉蘸上药液涂抹疮面,当然,如果用酒去浸渍升麻是更好,但是这会引起剧烈的疼痛,令人难忍。”
《肘后救卒方》里,还有许多关于疫病预防的内容。
医学界普遍认为:葛洪对天花疾病症状和治疗药方的记述,迄今为止,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
那么,天花是哪一年,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传入中国的呢?根据葛洪《肘后救卒方》中记载,天花是“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乎为虏疮”。
有人推测,当时,有一支敌军入侵南阳,守城的士兵奋勇抗击,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终于把敌军击,并抓获了大批俘虏。可是没多久,俘虏中的一种疾病就开始流行开来,这就是天花。
因为天花是由战场上的俘虏带来,所以称它为“虏疮”。
据史书记载,征侧、征贰一呼百应,先后攻下“六十余座城池”,然后自立为王,南疆动荡的告急的文书,很快就送到了汉光武帝刘秀的手中。刘秀不仅勃然大怒。
于是,以骁勇善战著称的马援,被朝廷拜为“伏波将军”,负责率领大军挥师南疆讨平叛乱。
当时,南方被许多人视为“不毛之地”,那里气候炎热潮湿多雨,遍地都是毒雾瘴气。行军作战异常艰苦。建武十八年,马援率领大军在崇山峻岭中行军上千里,终于赶到了目的地,并迅速地平定了叛乱,第二年就将征侧、征贰抓获斩首。从此,伏波将军的大名,从此在南方流传下来。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马援班师凯旋。回朝之后,在清查军队人数时,才发现几乎有近一半的官兵因为瘴疫而死亡。
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当时的“瘴疫”,主要是指天花。
明代医学家万全也认为:痘疮,是马援南征交趾时带回中原。
那么,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明确提到“虏疮”是汉军在“南阳”的战斗中,从俘虏中传染。而交趾的地理位置,远在在中国的南方,万全的说法岂不是和葛洪互相矛盾吗?
为此,有的学者作了认真的考证后指出:葛洪《肘后救卒方》中的“南阳”是笔误。它实际上所指的应该是中国南疆的交趾。
因此,在中国古代的一些著述中,在谈到天花的源流时,都认为马援南征交趾,把天花最早带入中原的说法可信。
在关于天花是从哪里传入中国的问题上,医史界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种瘟疫是从西域传来。也有人认为,它是来自中国的邻邦——古代的印度。
在古籍的记载中,从马援“击虏”那时候起,来自交趾的天花开始在中原传播开来。
到了唐朝和五代时期,被人们称为“豌豆疮”的天花,开始出现在文人墨客的文章和诗篇中。
根据《五代史补》记载,五代时期,有一个神童名字叫陈黯,陈黯才思敏捷,聪明过人。不幸的是在他十三岁的时候,染上了天花,痊愈之后,脸上留下了点点瘢痕。
有人认为:陈黯诗中的后两句:“天嫌未端正,敷(fu一声)面与装花。”即隐含着“天花”之名。
到了北宋之初,天花开始以“痘疮”为名。从这时开始,中医把“痘疮”归属到“小儿科病类”。有人推测,在宋代,天花主要侵袭的对象是儿童,而成人已经具备了免疫力。
天花作为一种瘟疫,严重摧残着人类的生命。明代医学家万全在《痘疹世医心法》中记载:“嘉靖甲午年(1534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之八、九。”
巨大恐惧感,激发了古人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于是,中国的痘神就应运而生。
根据《三教九流搜神大全》记载,中国的痘神姓张名健,是唐代武则天时代的一位官员。那么,张健是怎样成为痘神的呢?
公元609年,武则天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生活也变得放纵起来,她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开始在全国选美少年充斥后宫。据说,张健被指派负责这项工作。但张健不愿看到众多的英俊少年被摧残,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想出了一个对付武则天的办法。
郑金生:“这个张建呢,他就以现在是天花流行,也就是说很多少年都长了麻子,无人应征。那么民间为了感谢张建,用这种办法避免自己的子弟进宫,所以就给他立祠来祭祀他,那么玉皇大帝,后来就封他为痘神,这就是我们中国痘神的来历。”
面对天花的无情侵袭,中国的有识之士并没有把防治天花的梦想,寄托在痘神身上,古代的医学家为征服天花,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努力和探索。
于是,在“以毒攻毒”理念指导下,一种大胆而有效地人痘接种术,开始出现在古老中国的大地上。
那么,古人接种人痘的方法有哪几种呢?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痘衣法”,这种方法是把得天花的人的内衣,给被接种者穿上,目的是使被接种者感染而得一次天花,这是最原始的方法;
二是“痘浆法”,这种方法是采集天花患者身上脓疮的浆,用棉花沾上一点,然后塞进被接种者的鼻孔;
三是“旱苗法”,旱苗法就是把天花患者脱落的痘痂,研磨成粉末,再用银制作的细管子吹入被接种者的鼻孔;
此外,还有和“旱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水苗法”。
人痘接种,实际上是采用人工的方法,使被接种者感染一次天花。
但是,这种早期的种痘术,所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发出的天花的痂,人们把它叫做:“时苗”。由于时苗的毒性很大,在当时,就是最著名的医师,在接种时,也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被接种者的生命安全。
当中国古代医师们发现由于时苗毒性太大,而造成被接种者死亡之后,他们总结出了两条经验:一是不能用自然之痘作为种苗,也就是不能用时苗接种。二是以使用痘痂为主。以往用痘浆接种的方法被逐渐淘汰。
同时,古人还总结出,人痘接种必须要用“种苗”,而种苗还要经过“养苗”、“选炼”,使之成为“熟苗”以后才能使用。
古人采取的这种通过连续接种,和选炼减低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现代科学原理的。
据说,当时不少精明的医师家里,都保存有这种安全性很高的种苗,而它的的价格,也是出奇的昂贵。
采用这种改进了的种苗,预防天花的效果怎样呢?清代郑望颐在《种痘方》中指出:过去,医师种痘若是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的成功,人们则称为太平痘。……如今,要是为一百个小儿种痘,假设其中损伤四五个,则必然要惩罚种痘的医师……
以上的话反映了当时的情况:治疗天花,要求种痘的失败率不能高于5%,否则,种痘医师就可能丢掉饭碗。
但是,假如没有“熟苗”,可不可以使用“时苗”进行人痘接种呢?古人回答是可以的,但是必须严格把关。
乾隆十七年,清政府组织太医院编纂(zuan3)的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里面这样记载:“选时苗的惟一标准是区别痘苗的顺与不顺……顺的痘苗,苍蜡光泽,肥大厚实,可以收而用之——对于那些没有把握的时苗,宁愿不用。也不能滥用,种痘者千万谨慎。”
此外,古代的医师们还发明了用稀释的痘疮浆液,来作为种苗使用。
据记载,清代初期,安徽安庆有一位世代行医的张姓医师,沿袭人痘接种已有三代。他采取的方法是:采取患天花儿童的痘浆,贮藏于专门的小瓶内。(埋在土里待用),使用时将所贮藏的痘浆稀释,用来染衣物,并让小孩穿上。据说穿上这样的衣服三天之后,小孩全身便会有痘疹萌芽,十日之后,痘疮就逐渐萎缩,被接种的人也就痊愈了。
但是,在《医宗金鉴》里面,却对使用痘浆接种的方法持反对态度,这是什么原因呢?
张志斌:“那么在《医宗金鉴》里头呢,它是主张用水苗法,但是,它特别反对的是痘浆法,为什么呢,这里头,其实,因为这是一本钦定的医书,它流传着一种儒学的,这样一种仁慈的这样一种观点,它认为你用痘浆,你就得去割破小儿的痘疮,你才能取取得那个痘浆。所以在割破痘疮这个过程,就对小儿造成了一种损伤,那么这种损伤是非常不仁慈的做法,所以它反对这个痘浆法。”
既然人痘接种可以有效地预防天花,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的呢?
有的学者认为,明代隆庆年间,也就是公元1567年至1572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天花流行,当地的医师们便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痘接种。
俞茂锟书中提到的宁国府太平县,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据说,消息传到了北京紫禁城隆庆皇帝的耳朵里,种痘的医师还受到了他的嘉奖。
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在中国,人痘接种的历史要久远得多。根据是,1713年,一个叫朱纯嘏(gu三声/)的医师在他著《痘疹定论》一书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宋真宗赵恒在位时,宰相王旦一连生了几个子女,不幸都死于天花。待到老年他又得了一个儿子,取名王素。王旦担心这个儿子再遭天花残害,于是召集许多医师商议防治痘疮的方法。有人说,四川峨嵋山有一个“神医”能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王旦听后心中大喜。
峨眉山神医为王素种痘的故事,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典籍上最早的种痘记载。
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此说缺乏旁证,不能光凭朱纯嘏的记载,证明中国在宋代就已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还有的学者认为,早在中国的唐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人痘接种。
董玉山在《牛痘新书》中有这样写道:“考世上无种痘,诸经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
有人认为,不能单凭这段文字,确定在唐朝的开元年间,也就是在公元713年至741年,中国就已经发明了种痘术。
但是,也有的学者以《千金要方》为依据,推测唐代已经出现了人痘接种。
唐代医书《千金要方》中介绍:“治小儿身上有赤黑疵(ci1声)方:针父脚中,取血贴疵上即消”;“治小儿疣(you2声)目方:以针及小刀子决目四面,令似血出,取患疮人疮中汁黄脓傅之”。
因此,有人认为,既然唐代人已经懂得了“以毒攻毒”的道理,那时就有可能出现了人痘接种术。只不过,那时种痘只是在民间秘密流传,没有公布于世。
面对肆虐的天花,中国古代的医师们。一直采取了冷静而科学的态度。
他们潜心著述立说,探索种痘之法,一些预防天花的医学著作相继问世。
天花,一种传入中国的瘟疫,不但造成了流行和泛滥,同时也激发了古代医学家的灵感和智慧,在“以毒攻毒”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人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这样赞扬人痘接种:“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样的习惯;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人痘接种使千千万万的人们,免除了天花的威胁和侵害。它的发明,同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一样,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