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的文物,大部分都表现在书法跟绘画里面。书法是中国文物里面,最有特色的一种表达,原因是中国的书写工具跟洋鬼子不一样,中国是用毛笔写字,可以写出个性来,钢笔也可以写出个性来,可是现在流行的,这些书写的工具,不管是铅笔,原子笔,什么签名笔,都不能写出个性来。因为书法可以写出个性来,并且是中国人所用的一个工具,它在中国文化里面,不断的被发扬光大,尤其在中国唐朝的时候。唐朝的时候字都写得好,大家都考究,可是到了宋朝以后,我们看到的书法,曾经光芒万丈过,为什么?因为有天才式的书法家出来,就是一般所说的苏、黄、米、蔡,苏是苏轼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蔡是蔡襄,当然一个说法就是蔡京,苏黄米蔡的书法,在宋朝的书法里面是拔尖的。
北京的那个故宫博物院,虽然有皇宫,可是里面的很多的精华被偷走了,这壳被偷走了,那个囊被偷走了,壳还在。可是台北的故宫博物院,虽然这个壳不怎么样,可是它的囊是很实在的,因为大部份精华都偷来了。他不但偷来这些精华,他还在阴错阳差之间,买到了苏东坡苏轼,最好的一幅字,这幅字就叫做寒食帖。寒食帖就是苏东坡在黄州所写的这个字,大家看看这个字,就这个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时,就是这个诗,后面还有黄山谷的一个跋,这个寒食帖就是苏东坡能够流传到今天,写得最好的一幅字,又大又好。
王世杰把苏东坡的《寒食帖》请日本鬼子按照原尺寸、原色彩,把《寒食帖》印出来,这个东西贵得不得了,我收到过一份请大家看看,这个真东西是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中。
中国的文物今天站起来了,也飞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过去中国不够强,中国的文物被忽略,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的宋朝的这些宝贝,跟西方的艺术家,价钱差不多。可是后来西方的艺术家,价码涨得很厉害,中国的艺术品没有涨起来,可是近年来不一样了,中国强盛起来了,中国也发了财了,这些艺术品也被我们重视了,我特别拿出来这件寒食帖,给大家看。看看文物怎么样的辗转,忽然山回路转,转到了台湾,可是最后还是跑不掉,被我们控制住了,知道这个东西现在收归公有,不再在私人手里,也不再在日本人手里,这就是我们值得庆幸的一点。
背景资料:
苏轼《黄州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黄庭坚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此外尚有诸名家及清乾隆皇帝题跋。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
此帖先在民间辗转收藏,后被清廷收入内府。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为冯展云所得,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一时传为佳话。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年年有余。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eMule link(s):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