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0714-17.马未都说陶瓷收藏(20-23)-YYTvO

Description: 「CCTV-10周一至周六中午12:45」 @ 2008-07-18 19:30

(二十)皇家专用瓷—珐琅彩

经过马未都先生前面节目的讲述,我们知道,历朝历代皇宫中所用瓷器,白瓷也好,青花也好,五彩、斗彩也好,都是在各地官窑中烧造的。但珐琅彩却非常特殊,它是在紫禁城中烧造的!珐琅彩可谓异常神秘,在当时,不要说普通百姓看不到,就是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也见不着珐琅彩的踪影。

那么,珐琅彩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奇珍异宝,从而使得康熙皇帝,以及他的后继者们要对它的整个烧造过程严加控制?珐琅彩与其他的瓷器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人们为什么又给它起了个雅号”古月轩”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而一只珐琅彩的碗就能够拍出一亿五千万的天价,又向人们说明了什么?

一、为什么其他瓷器都是在各地的窑址中烧造的,而珐琅彩却要在皇宫中烧造呢?珐琅彩与其他的瓷器究竟有什么不一样?而珐琅彩对中国瓷器又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珐琅彩属于皇家专用瓷器,这跟其他瓷器有着巨大的不同。那么,珐琅彩的工艺流程,跟其他瓷器的工艺流程相比,会有着怎样的不同呢?为什么它一定要在京城烧造呢?

三、”古月轩”,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但人们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珐琅彩为什么又叫”古月轩”呢?这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它有何具体含义?这背后是否有着一段秘密?

四、属于皇宫专用瓷的珐琅彩,它的身上有一层非常神秘的面纱!那么,珐琅彩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沉浮,它是什么时候流到宫外去的呢?从而又导致了怎样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发生?

五、康熙时期,珐琅彩呈现出繁荣局面。而由于珐琅彩属于皇家专用瓷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康熙皇帝本人对珐琅彩的钟爱之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康熙皇帝特别喜欢珐琅彩呢?

六、一只碗就值这么多钱,这确实让人感到非常惊讶!但这也让人体会到了,珐琅彩瓷器的特别珍贵!那么,这只碗究竟有着怎样一番不同凡响的经历呢?而马未都先生本人又碰到了什么样的奇遇呢?

(二十一)艳压群芳话粉彩

在瓷器世界中,粉彩是唯一能撼动青花霸主地位的瓷器,由于粉彩的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做工精美,自问世以后,马上成为了清朝皇室的新宠。而且直到现在,粉彩依旧备受人们的青睐。翻开近年来中国陶瓷拍卖成交表,粉彩瓷器从2000年开始,价位连年飙升,各大艺术品拍卖公司历年来拍卖出去的粉彩瓷器,有些成交价竟然在百万元以上。

可见清代官窑烧制的粉彩瓷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然而目前市场上还有这样一批货真价实的清代粉彩,它们颜色柔美、做工精致,可是奇怪的是你在这些瓷器上,却看不到任何大清年制的款识,那么当收藏者遇到这类粉彩瓷器时,究竟应该如何判断它们的价值呢?

粉彩创烧于康熙晚期,兴盛于雍正、乾隆时期,尤其以雍正一朝制作的粉彩瓷器最为精美,无论造型、彩绘技法、纹饰图案等方面皆达到空前的水平。那么雍正官窑能烧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粉彩,主要的原因就是雍正皇帝对粉彩非常喜爱。雍正四十五岁即位,虽然只在位十三年却一直勤于政务,而且以酷政闻名, 那么一向以强势面貌出现的雍正皇帝为什么会对粉彩情有独钟呢?

随着瓷器烧制技术的继续发展,乾隆粉彩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乾隆时期的”百花不露地”,瓷器表面铺满了花朵,是最能代表乾隆粉彩其富丽繁缛的独特风格。虽然这种特殊的瓷器烧造成本非常之高,但是在乾隆时期却极为流行,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粉彩瓷器中,还有另外一种极为特殊的瓷器,偏偏不是以粉彩最擅长的颜色取胜,而是以其独特的样式,不仅让生活在清代的人追捧,而且让我们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就连马未都先生在第一次看到它之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住,绕着这件瓷器看了很久。那么这件令马未都先生流连忘返的粉彩作品,到底叫什么名字呢?

在所有的清朝皇帝中,道光是最节俭的皇帝。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都有很多关于他如何节俭的故事。根据《清宣宗实录》上的记载,为了迎合道光帝的节俭,满朝堂的大臣甚至都一个个穿着破旧袍褂去上朝。由此可见道光帝的节俭程度。然而在民间却流传着道光帝在裤子上打一个补丁竟然要花五两银子的故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道光皇帝的节俭习惯对粉彩瓷器的生产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清朝官窑烧制的瓷器,一般款识都是帝王的年号,如”大清康熙年制”, “大清雍正年制”, “大清乾隆年制”等等。但是在晚清官窑生产的粉彩中,有些瓷器上写的却是”天地一家春”的字样。天地一家春,其实是圆明园中一处建筑的名字,那么这些粉彩瓷器的落款为什么不是大清的年号?这种违反常规操作的粉彩官窑瓷器,又是为谁量身特制的呢?

(二十二)外销瓷的神话

中国精美的瓷器,从汉唐开始运往世界各地,受到了各国人的喜爱,尤其在明清两朝,中国瓷器在欧洲市场上的销售价格,竟然有时会和黄金不相上下,甚至民间流传过”一两瓷器等于一两黄金”的说法。面对如此巨大的商业利润,欧洲许多国家纷纷组织了贸易公司,他们的商船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将中国瓷器一船一船地运往欧洲。根据保守的估计,清朝雍正统治时期,就有约2500万件中国瓷器运往瑞典。而在众多的商船中,最著名的就是瑞典的哥德堡号商船,它的沉船事件产生了轰动世界的影响。

根据马未都先生的讲述,当年哥德堡号只打捞出8%的货物,就不仅弥补了所有的亏空,而且还让股东们赚到了利润,这听起来让人感到太不可思议了。因为船上运载的商品主要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丝绸和茶叶,经过海水的浸泡,品质下降,应该很难再卖到好的价钱。因此,只有不怕海水浸泡的陶瓷,才能在打捞出来之后,依然卖出高价,成为弥补损失、赚取利润的主力军。那么,在当年的欧洲市场,中国瓷器为什么会有如此之高的价值呢?哥德堡号商船上运载的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中国瓷器呢?

在外销瓷中,还有一类专为当时欧洲贵族烧制的特殊瓷器,因为瓷器上多印有贵族家族的徽章而被称之为”徽章瓷”。虽然徽章瓷在外销瓷中,所占的数量不多,但是由于这些徽章瓷多是为欧洲皇室或贵族专门定制的,因此在制作上最为精美,可以算得上是外销瓷中的”官窑”。就连在当今收藏品拍卖市场上,”徽章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近年来更是常常以百万元的高价成交。那么,徽章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瓷器呢?有的徽章瓷又为什么会在古老的欧洲贵族徽章周围加上了中国传统的龙凤图案呢?

从十六世纪开始,收藏中国瓷器就成为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潮了,当时的贵族们都以家中能够陈设中国瓷器为荣耀,所以至今在欧洲的许多古堡当中还能够看到大量的中国瓷器。但是在荷兰的一家古玩店里,马未都先生面对一件中国生产的外销瓷,居然无法辨别它的名称和用途,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瓷器,难住了收藏专家马未都先生呢?

通过马未都先生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外销瓷,还是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外销瓷,它们或多或少都和中国文化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还有一类外销瓷,它非常地特殊,无论在样式还是图案上,都是纯欧式风格,没有任何中国元素,而马克杯就是其中的一种。那么,欧洲人为什么要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定做这种纯欧式的瓷器呢?

(二十三)陶瓷收藏与辨伪

说起陶瓷的鉴定、收藏与辨伪,我们很多人便会精神抖擞,兴味十足。这里边确实是风光无限,充满诱惑。但同时也布满陷阱,险象环生。一个陶瓷鉴定专家坚持说真话,他为什么反而不受欢迎,被人轰走呢?一只普普通通的小碗,为什么有人却要多花费99倍的价钱,才能将它买到手,并且还自鸣得意呢?

而一个人平时参加了很多陶瓷鉴定方面的培训班,为什么到实战时却一筹莫展,不辨真伪呢?有些人手中拥有的是”妖怪”–也就是主观臆造的”文物”,为什么却执迷不悟,还自以为拥有了大量的宝贝呢?所有这些怪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而从事陶瓷收藏,究竟应该注意哪些环节,如何才能辨别真伪?

一、”目鉴”这一鉴定方法,确实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但这种方法似乎也让人感觉到不怎么踏实,因为它毕竟主观性较强,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对此,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民国时期发生的一件怪事又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

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选择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来发展自己,而很少会闯入陌生的领域去碰运气。那么,一个人要想在收藏上少走弯路,显然,必须懂行才行。否则,非闹出笑话来不可!那么,从下面的故事中,我们又能够吸取怎样的教训呢?

三、马未都先生的话很有道理,这不禁使人想起,老子《道德经》中的这样两句话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说,能够识别他人优劣的,只能算是聪慧;能够认识自己长处以及短处的,才真正算得上高明。那么,关于陶瓷收藏,马未都先生能给我们什么样好的建议呢?

四、看来,要想使自己成为收藏方面的行家里手,光靠一些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行。否则,碰壁的事总是难免的。
那么,要辨别一件陶瓷的真伪,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环节呢?马未都先生又会给我们什么样有益的忠告呢?

五、这不禁使人想起老子的另外两句话:”自视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说,偏执己见的人,事物总是看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总是辨不清楚。看来,我们要想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就绝不能固执己见,绝不能自以为是。那么,要想在收藏上有起色,我们还应该注意其他哪些环节呢?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