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0626-28.汉代风云人物(30-32)吕后.和亲匈奴.荡平诸吕.功过是非-3E

Description: 「CCTV-10周一至周六中午12:45」 @ 2006-06-30 11:15

6月26日《和亲匈奴》

吕后在刘邦去世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违背刘邦非刘不王的白马盟誓,接连封了许多吕姓王。可以说,此时的吕后已经为自己的政治道路开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再也没有让她不顺心的事了,再也没有让她不顺心的人了,她已经到了可以呼风唤雨的地步,而就在此时,一场潜伏已久的政治危机马上就要爆发了,这对经历过政治风雨的吕后来说,仍然是一个新的挑战,吕后会如何应对呢?

在匈奴和我国西汉的历史上,当冒顿单于统一匈奴的时候,正是刘邦和项羽两家会战的时候。到了刘邦称帝时,匈奴的势力已经发展得很强大。他们开始关注这个位居自己南方的大汉王朝,因此,冒顿单于向吕后写的这封“求爱信”一点也不奇怪,接下来,就看吕后怎么办了,这个说一不二的女人受不了冒顿单于的侮辱,提出出兵匈奴。但是在此刻,参与这次最高会议的文武大臣们不会忘记,刘邦在世时,曾经与匈奴交过火,领教过匈奴的厉害,那场交火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围。白登之围可以说是刘邦心中永远的痛,自己一生征战无数,没想到在白登会有如此惨败的下场,它让刘邦认识到,匈奴是不太好对付的,这个与自己毗邻的匈奴会直接影响自己江山的稳定,刘邦犯难了。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刘邦采取了和亲的方法,缓解和匈奴的矛盾,而此时,刘邦已经去世,拿主意的全在吕后,到底是和亲还是出兵,就看吕后的决定了。吕后也深知白登之围刘邦惨败的下场,但是吕后也是一个政治强人,在面对言辞如此粗鲁的挑衅时,以她的做事经验不会善罢甘休,是和还是战?吕后会怎样选择呢?

6月27日《荡平诸吕》

吕后在称制的八年时间,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权利的顶峰,她可以任意地废立太子,封诸吕,公然违背刘邦的非刘不王的原则。而且她在这个时期做了许多让人们感到非常遗憾的事情。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废除灭三族罪的人,但是她死后两个月,她的家却被灭族了。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从吕后之死来说起。吕后之死,是从高后八年的三月,这一个月,吕后专门去做了一次祭祀,这次祭祀活动的目的很清楚,就是消灾,结果在祭祀完回来的途中,发现了一个,恍恍惚惚看见了一只苍狗,这个苍狗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当时人们也弄不清楚,说是一种神物,撞了一下吕后的腋下,就不见了,她马上就感到这腋下疼,到了七月,她的病已经非常重了,吕后已经知道,她的大限将至,生命走到头了,所以吕后就把她的侄子,就是她最亲信的两个侄子,双吕,一个是大将军吕禄,一个是相国吕产,招到跟前来,让这两个人交待后事。她让大将军吕禄掌管北军,让相国吕产掌管南军,把南北二军全掌握住了, 有了军权,就可以保住吕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但仅仅两个月,吕氏家族就被灭族了,这说明了当时人心的向背。吕氏满门被灭,整个吕氏在朝中的势力完全被扫平了,然后,做善后工作。这样诸吕的事情就被彻底平掉了。两派联手,双吕无能,导致了整个吕氏家族在吕后死后两个月,灰飞烟灭,这是吕后开料不及的,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主,对她的医生的功过是非,该怎么评价,请看下集,功过是非。

6月28日《功过是非》

高祖十二年,刘邦征讨黥布时再次受了箭伤。未回到长安已经病势沉重,吕后派人找来良医,打算为刘邦治疗箭伤。医生进来后,刘邦询问了自己的病情,医生说,可以治疗。刘邦骂道:我以一个布衣百姓之身,手提三尺剑夺取天下,这就是天命啊!今天即使让扁鹊来给我治病,又有何用?于是,他拒绝治疗,赏了医生一笔钱,打发医生回去了。

其实,刘邦已预感到自己的大限将至。

吕后看到刘邦病成这个样子,而且拒绝治疗,这在刘邦一生中是从来没有过的。于是,吕后也预感到刘邦将不久于人世,她急忙向刘邦询问: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相国病故,谁可以替代他?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回答:王陵可以。但是,王陵这个人稍有点粗直,认死理。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知谋有余,然而难以独担大任。周勃沉着厚道,不善花言巧语,可以让他担任太尉。吕后再问下面的继承人,刘邦说:这以后的事也不用你知道了。吕后有私心,而且有时私心极重;但是她没有篡夺刘姓江山的野心。她关心并任用刘邦选定的相国人选,证明她没有篡夺刘姓江山的野心。同时,也说明吕后此时关心政局的稳定。

除了重用刘邦遗言认可的丞相外,吕后在政治上还有什么作为呢?一个就是废除苛法,其次是除妖言令,这是她对社会的贡献。但吕后的民间形象如此恶劣,是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牝鸡司晨;人性缺失;谈诛戚姬等。

吕后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上的第一位女主,她为巩固西汉政权,发展汉初经济,废除秦朝苛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值得肯定。但是,她的凶残、暴虐,留下了千古骂名,也同样值得人们深思。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