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1959年底,新中国成立十年大庆之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在电影院里看到了一部名为《五朵金花》的电影片。这部电影放映后轰动一时,片中的主题曲直到今天仍广为传唱。的看法。20世纪50年代末,这部电影曾在世界上46个国家放映,创下了当时国产片出口量的最高纪录。在当时中国口号式影片遍布的情况下,外国人也因为《五朵金花》这部电影改变了对中国电影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很难想象一部电影会赢来如此热烈的回应。以爱情为电影主题,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爱情这个今天可以随意出现的名词,在那个年代突然出现,立刻在人们心中如火焰般燃烧起来。它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在那个遥远的地方还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纯洁而美好。电影也因为沾染了它的气息而有些光辉四射了。
那么,这部电影是如何产生的?它又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有人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偶然组成。电影讲述了主人公阿鹏和金花在大理三月街不期而遇并一见钟情,蝴蝶泉边,他们约定明年再相会。第二年阿鹏如期赴约,但粗心的他只知道女孩名叫金花,其他的一无所知。于是,一路上遇到了积肥模范金花、畜牧场金花、炼铁厂金花、拖拉机手金花。
凭着踏遍苍山洱海也要找到心上人的决心,阿鹏终于看到了自己心中的金花。一对有情人终于有了最圆满的结局。
然而,电影的圆满却无情的印证着现实生活的残缺。主演副社长金花的杨丽坤在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演员银鹰奖。但此后不久,她便从事业的颠峰跌入到人生的谷底。编剧季康和公浦的婚姻在《五朵金花》闻名全国的时候发生了变故。
电影《五朵金花》,即使用今天的审美标准看,仍然不失为一部好的主旋律电影。这部电影的编剧赵季康,当年仅28岁,如今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定居美国的她本打算近期回国,但却因乳腺癌复发而被告之立刻住院治疗。就在我们为她的身体状况担忧,为不能采访到她而遗憾时,又得到一个消息,赵季康将出席大理三月街的开幕仪式。是什么牵动她的情怀,使她不顾病痛,执意重返自己曾经生活了30多年的地方呢?我们的摄制组带着疑问赶到了大理。
赵季康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中文系,堪称一代才女,18岁参军投身革命,作为南下干部来到了昆明,在这之前曾写过《两个巡逻兵》、《摩崖傣》等电影文学剧本,她才思敏捷,对少数民族生活非常熟悉。
这次,她是为了当代版电视连续剧《五朵金花》而来。在这部电视剧中她将担任编剧。而新版《五朵金花》与同名老电影有何不同呢?赵季康为何在75岁高龄时再度出山?而老电影背后有什么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呢?
下集:1960年的初春,埃及总统纳塞尔特别请一名中国女演员前往首都开罗。因为在开罗即将举行的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她获得了最佳女主角银鹰奖。这是中国演员第一次获此殊荣。这部电影创纪录的先后在四十六个国家上映。它的导演也因此获得此届电影节最佳导演银鹰奖。这部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故事发生在美丽的云南,一年一度的大理“三月街”盛会,使一对白族青年阿鹏与金花相识并相爱。他们在蝴蝶泉边定情,相约明年再会。翌年山茶花开时,阿鹏如期而至,但未见金花踪影。痴情的阿鹏便开始了遍及苍山洱海的寻访。他不知金花的姓氏地址,连续与4个金花闹出一段段有趣的误会。最后,在定情的蝴蝶泉边,阿鹏终于找到了他心爱的金花。
电影《五朵金花》的主演杨丽坤和编剧赵季康,都因为这部电影获得了莫大的荣誉。她们的人生命运因此有了关联。赵季康和杨丽坤,一个性格外向,一个性格内向。但都是少年得志,一个17岁就读于金陵女子大学,27岁写出了剧本《五朵金花》。一个18岁出演了电影《五朵金花》。又因为这部讲述美好爱情的电影,一个丢失了爱情,一个得到了爱情。几十年后,她们又都回到了云南,这儿是她们人生的分水岭。但归来的杨丽坤和赵季康,却用了各自迥然不同的方式。
今年已是75岁高龄的赵季康仍然精神矍铄。她早已定居美国,此次回来,是为自己担任编剧的电视连续剧《五朵金花》采风并选景。云南人因为喜爱电影《五朵金花》,而将兰花中的极品也称为“五朵金花”,赵季康对此很感兴趣。她来到大理州洱源兰花大王的家,想把他们一家的故事写进剧本。从1950年随中央民族访问团来到云南,赵季康曾在滇南生活了近三十年。同样为了《五朵金花》的拍摄,40多年后赵季康再次来到同一个地方,体验生活,寻找金花的原型。
故地重访,赵季康感慨万千。当年,因为电影《五朵金花》,她被批斗,然后逃跑,过着靠卖首饰过日子的生活。直到1973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授的哥哥来到中国。他是新中国第一批被邀请的美国访华科学家代表团成员之一。赵季康的生活因此得以改善。
而这一年,因为被批斗导致精神错乱的杨丽坤,生活也有了希望。她遇见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唐凤楼。从此,他们相依相伴,渡过了近三十年的风雨岁月。
2000年7月21日,一个普通的日子。这天晚上,小九儿安静地走了。杨丽坤的墓碑设计成一张《阿诗玛》上映的电影海报。这张海报由一位影迷提供,它刊登于1963年10月的《大众电影》上。她的墓碑,上海一座、昆明一座。她的骨灰,上海一半,昆明一半。从1978年离开云南到上海落户,22年后,杨丽坤以另一种方式回归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