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放映室] 0506.秘境寻奇(7)太空惊情-YYTvO

Description: 「CCTV-10每周日19:37,时长50分钟。主持人:王玲玲」 @ 2006-05-11 06:35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对地平线的眺望就成为人类天性中不可磨灭的组成部分。当十九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结束后,在地球上己经没有新疆界可以发现的人类开始将目光投向浩瀚无垠的太空。向着无尽的星海远航,成为人类追求远方的终极目标。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二十世纪最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严谨的逻辑与盎然的诗意结合之后产生的时代辉煌。它将和谐与激进融为一体,汇集成一股滔滔不绝、娓娓动听的洪流,携带着人类对自身命运的联想一泻千里。

逐渐发展的科学已经让我们知道,地球并非宇宙的唯一,不仅如此,整个宇宙里甚至还存在着无数个太阳系。地球是多么渺小、脆弱,她不过是一颗镶嵌在茫茫黑暗中的蓝宝石,人类对已知宇宙的探索也如同在黑暗中的摸索,带着未知和希望开始起步。然而对于不能参与真实生活中的太空冒险的人们来说,他们对宇宙、对太空、对外星人这些词汇的认知,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精彩的科幻电影。对宇宙的未知并不是限制人们想象力的枷锁,电影中的太空反而成为了主人公们冒险的舞台,而宇宙中各种神奇而未知的生物也表达了人类渴望与外界沟通,成为宇宙一员的强烈愿望。无论是表现外星人造访地球的影片,还是描述人类外太空之旅的故事,都传达出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人类对自身的反省和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20 世纪,人类对“是否存在外星生命”、“我们是否宇宙中孤独的智慧”这些话题保持着不间断的热度。只不过,“外星人”已经从“科学领域”走进到了“文学艺术领域”。对于大部分公众来说,外星生命并不是作为一门科学或哲学进入他们的生活,而是通过幻想小说以及影片的形式使他们得到感性认识。科学激发了文学的创造力,而文学与电影又激发了大众的想象,外星人的概念成为新兴科幻小说的主题,这些作品以文学和电影的形式不断发展,而人们对宇宙的想象也在深受大众喜爱的影片中达到了顶峰。

太空漫游

影片《2001太空漫游》堪称科幻电影历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在这部被认为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面貌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人类对未知宇宙的探索,更有关照人类过去和未来这样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

影片最早是由著名英国作家克拉克写的短篇小说《了望哨》改编而来的,影片从300万年以前的远古岁月开始,横跨整个人类历史到达21世纪,写出了人类一步一步地走出襁褓,走向宇宙的艰难历程。

《2001:太空漫游》以三四百万年前非洲荒原上一群猩猩开场,配画面的音乐是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首取材自哲学家尼采的交响诗。全片属于散点式结构,由相互独立的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类的黎明”,讲述了艮古时期的一个以“望月人”为首的猿人部落的遭遇。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只奇特的“标准”长方体从天而降,堵在了猿人洞口。正是它的出现,使猿人的生活骤然发生了急变,它们的智力开始增长,勇气开始提高,追求美好生活的想象终于迸发,催逼他们逃出了毁灭的命运。库布里克用大量视觉和听觉形象,暗示着人类的演变,跟古典交响乐一样,全片共分四个乐章,从第一乐章到第二乐章的转变,从画面上来说,就是大猩猩将当作工具和武器的骨头抛向天空,骨头在天空翻转,慢镜头叠化成行驶中的宇航船。这个影史上最令人瞠目结舌、时间跨度最大的衔接镜头极具象征意义。

第二部分的故事发生在21世纪的第一个年头,美国的登月人员在月球正面中部的第谷环型山中挖出了一个巨大的外星人的遗留物:黑色的标准长方体。正当这个庞然大物破土而出,暴露于日光之下时,从它的内部发出了一连串奇异的电子信号。经过认真的破译,人们发现,这信号实际上是发往土星的某一个卫星的。

影片第三部分的场景进一步扩大,进入了行星际空间。一艘具有秘密使命的飞船“发现”号在飞往土星的途中突然发生了故障,控制飞船的机器人‘哈尔’因为抵抗不住权力的欲望,产生了叛变行为,宇航员不得不与其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终于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影片《2001太空漫游》的人物不多,且缺乏鲜明特征,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库布里克设置了一个没有形体、只有固定拍摄“眼”的机器人哈尔,这个完全用声音来塑造的角色不仅是本片中最“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许多专家更认为它是所有库布里克作品人物中最出彩的。哈尔代表着人类创造机器后可能造成的恶果,即机器成为人的竞争对手。

电影的最后一部分讲述发现号的宇航员在土星的卫星上又一次发现了标准长方体。这一次,当他试图仔细进行观察时,长方体迅速地改变了视觉特征,变成了一个 “甬道”,这甬道其实就是一个个通往星际空间的大门,瞬间,宇航员就进入了茫茫的星海。无数大大小小、形状、色彩各异的天体以闪电的速度飞快地从宇航员身边掠过,它们喧闹叫嚣着,用一种表面看似没有目的,但实际上又非常明显地带有启示性的运动,给宇航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宇宙和人生课程。当他通过了星际世界的一切考验之后,终于又一次见到了标准的黑色长方体,并在长方体的协助下,将自己“羽化”成了一名宇宙的婴儿。人类从此成为宇宙的一员。

影片拍摄于1968年,人类登陆月球的真正时间是1969年,但电影中的太空旅行场景却精确的令人不可思议。在人类对于月球表面具体是什么样子基本上一无所知的时候,导演库布里克借助当时并不发达的电影特技技术,将这些场景营造的惟妙惟肖,简直让人以为是实地拍摄的。同时,作为一部严肃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中出现了大量太空旅行的细节。本片的技术顾问曾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担任宇宙飞行器的设计工作,无以伦比的真实性使得本片中几乎所有的细节都完美的模拟了太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在影片《2001:太空漫游》中,更重要的是一种预言,一种有关人的净化,人性以及宇宙的沉思与遐想,而片中音乐和动作的完美结合则更是让人赞叹不己。影评家大卫·登比曾经写道:“那块黑色的石板,是一种超自然的进化力量,每个长长的一段时间,就会在尖叫声中出现,给世界猛的一踢,使其在进化的阶梯上更上一级。”这句话无论是用来形容导演还是影片,都恰到好处。

天外来客

在上个世纪初,一本杂志连载了H.G.韦尔斯撰写的著作《宇宙战争》,在这个故事里,地球经常受到火星生灵的观察,由此开始,人类脱离地球、与外形生物接触的想法便越来越为人们喜闻乐见。20世纪中叶,外星人正加速地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太空时代的到来更增加了电影的影响力以及其潜在的现实主义意义。当外星人正加速地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时,视觉传播媒介将外星人与大众又拉近了一步。这一成功在20世纪下半叶似乎是无止境的。外星人影片的繁荣正好开始于 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的交替之时。关于天外来客的想象不仅催生了现代小说中最重要的类型,也直接影响到了第七艺术的技术进步和内容发展。在这样的类型片中,关于美好友谊、人性善恶的《E.T.》迄今为止仍然被尊为经典。

电影《ET》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小男孩艾里奥特有个老是想着捉弄自己的哥哥和一个还不太会讲话的小妹妹,他们三个和不久前离异的母亲住在一起。由于工作忙碌加上心情压抑,母亲市场会忽视和孩子们的沟通,忘记对他们关爱。所以善良而孤独的艾里奥特只能依靠幻想打法自己寂寞的时间。然而有一天,他在玉米地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生物,于是,艾里奥特的生活改变了。

艾里奥特发现了一个被同伴不小心留在地球上的小外星人ET,他瞒着妈妈收留了孤独无助的外星人,给他吃巧克力,还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哥哥、妹妹、和小狗。虽然他们在语言上无法沟通,然而感情却跨越了一切外在的障碍;虽然他们的外形有如此大的差异,但却都有着一颗敏感善良、渴望着爱与呵护的童心。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奇妙的心灵感应,孤独的ET和孤独的艾里奥特成了最好的朋友,于是他们都不再孤独。

不可避免地,ET被大人们发现了,于是他们如临大敌,警察、军队、FBI蜂拥而至,大人不顾孩子们的苦苦哀求,无情地抓走了ET,根本无视此时的他是那么的无辜、脆弱、和绝望。他们只想把这个外星人当作千载难逢的珍贵试验品进行研究。

艾里奥特在哥哥和伙伴们的帮助下终于从研究中心救出了九死一生的ET,不料大人们又设下了重重关卡,意图拦截这支营救小队。就在大人的眼皮底下,ET展现了他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带领大家摆脱了包围圈。

《ET》一般被认为是最有人情味的科幻电影之一,这个腾空的段落是全片的高潮。这部影片里孩子是主角是正面角色,他们富有同情心,尽力帮助被困在地球上的外星人ET,而大人则成了反面角色,他们为所谓的科学研究而四处追捕ET。孩子们的自行车飞跃了大人们的重重围堵也象征着纯真超越了世俗的力量。

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拉斯唯茨曾经写过这么一句话:“我们在凝视星空时不自然地想到,即使在那些无法达到的星球上,也可能存在着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性的生物。认为宇宙中只有地球上有智慧和生命存在的想法是完全荒谬的。”外星人诞生之后就开始了它自己的历程,更为微妙的是,它的不断发展得到了来自哲学和宗教等领域的越来越多的回应,包括对善与恶、人类的特殊与平凡等传统问题的探讨。在研究外星人的思想、动机以及对我们人类的看法时,人类会感到自身的生命界限得到了拓展。

在《侏罗纪公园》出现之前,《ET》是好莱坞商业上最为成功的科幻影片。这一事实表明了公众在友善的和恐怖的外星人中更喜欢前者。然而并非每一部影片都像《ET》一样,对外星人的存在抱有美好的幻想。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四分之一时间里,电影艺术探索了人类对外星人本质想象的两个极端:善意与恶意。到20世纪末,诞生仅仅100年的外星人已经在大众文化和科学想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个世纪的历程中,我们可以找出属于不同风格的外星人文学派别。在19 世纪末,拉斯唯茨曾十分乐观地通过外星生命来表达对乌托邦的希望,但怪物式的外星人毫无疑问是人类最强大的“对手”,并且在电影中得到了表现。在类似《独立日》这类的影片中,外星人被当成了人类的假想敌。

《独立日》的故事开始于未来某年的7月2日,美国各地的监视站发现一艘直达数百英里的巨大飞船接近了地球。飞船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干扰了地球的通信卫星信号。飞船放出了36艘直径达15英里的子飞船飞抵地球上各大城市的上空。世界上的人们感到了迷惑和恐惧,但也有人想要欢迎外星友好使者的来临。

电脑工程师戴维发现,外星人发出的信号其实是攻击的倒计时信号。戴维设法把这个信息通知了他的妻子康妮:她是总统的助理,为了工作她与戴维的关系已经破裂。

政府试图与外星人联络,但毫无反应,总统为此忧心忡忡。在得知戴维带来的讯息后,他急忙下令撤离,但为时已晚。7月3日,外星人的飞船开始攻击地球。在一瞬间,人类就遭到了巨大的打击和灾难。

总统在千钧一发之际和戴维等人离开了首都。美国空军向外星人飞船发动了进攻, 却有如以卵击石, 毫无作用,唯有飞行员史蒂文设法诱使一架外星人战斗飞艇坠毁。

在攻击中幸存的人们开始设法逃生。 总统和戴维博士一行来到了代号为51区的罗斯韦尔基地。在那里,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一艘于50多年前坠毁的外星人飞艇。但由于国防部长个人的政治野心,总统却对此一无所知,从而未能极早预防惨剧发生。

史蒂文抓住了一名外星人俘虏,并将它带到了罗斯韦尔基地。通过脑波交流,总统明白了外星人的企图,并下定决心进行了一次核打击,但却由于外星人飞船有保护力场而仍未成功。人类的最后希望似乎也已经破灭。

史蒂文将一些幸存者带回了基地。里面有史蒂文的女友和她的儿子,也有重伤的第一夫人。第一夫人伤重去世,总统无限悲痛。此时,戴维却想出了利用电脑病毒使外星人的保护力场失效的方法。在修复了那架50多年前的飞艇之后,史蒂文要驾驶飞艇和戴维一起混进外星人的母舰。与此同时,美国也向世界各国的残存军队发出了总反攻的信号。

7月4日,史蒂文和戴维成功地闯入了外星人的母舰并输入病毒,解除了外星人的保护力场。总统亲自驾驶飞机与外星人作战。史蒂文和戴维将一颗核弹射入了外星人母舰的中心,并在千钧一发之际逃出了外星人的母舰。

外星人被打败了,戴维和史蒂文安然归来。人类终于在最后的关头消灭了外星侵略者。在一片废墟上,人类将开始重建家园。

在星际电影已流行于泛滥之际,拍摄于1997年的《黑衣人》却出人意料地给人新鲜有趣的感觉,娱乐效果甚高。本片根据罗威尔·坎宁汉的连环画改编,故事发生在未来时代,由于宇宙战乱不断,大批外星人纷纷到地球避难。这里所说的黑衣人专门对付外星人的特殊警察,他们的职责就是监视在地球上生活的外星人以及外星人对地球有什么举动。

最成功的地方,是在于它虽然改编自漫画书,但编导在恰当地营造出一种夸张风格之余并没有把观众当白痴,反而煞费苦心地说服观众:本片呈现的那个光怪陆离的外星人世界有可能是真的,只不过一般人不愿意相信罢了。为了让故事的发展符合逻辑,编导把观众带入了威尔·史密斯饰演的杰的观点,随着他的历险,来认识在地球上有一个数十年来受到美国神秘机构监管的“外星人移民世界”。汤米·李·琼斯饰演的凯则负责解开谜底。

汤米李琼斯饰演的K和威尔史密斯饰演的J是FBI所属的一个非正式情报单位的刑警双人组,他们的任务就是监督外星人在地球上的活动,任何外星人如果图谋不轨,就会被这两位身穿黑色西装的特警歼灭。然而在一联串调查未登记外星人访地球记录时,K和J竟发现银河中的恐怖份子正秘密的行动-准备刺杀另一星球的大使。由于这个举动将引起宇宙间的征战、世界将面临崩溃,K和J必须在地球被外星人渣毁灭前找到这批恐怖份子。K和J这对黑白搭档就带著巨大无敌枪到处对付奇形怪状的外星人,结果却笑料百出。剧情的发展在自圆其说之余还有峰回路转之妙,颇不同于其他同类科幻片的模式化的故事处理;另一个高明之处是导演培瑞.桑尼费尔并没有把外星人的特技作为全部的卖点,反而着重传统的人物性格对比和幽默感十足的对白与场景处理。

按照美国评论家布里安·阿什的说法,所有科幻小说都可以包容在19种题材之中,而在这19种题材中,星海远航和星际殖民位列第一和第二。太空的神奇魅力一直牵引着电影人无限的遐想。从梅里爱1902年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到范·迪塞尔主演的《星际传奇之礼迪克》,太空题材的影片层出不穷。其中的许多经典场面不知激发了多少人对太空旅行和外星生命的想象和热情地探究。不管银幕上的太空征程使用的是哪种形式,都体现了人类对宇宙的向往和远远没有终结的征服欲望。

太空歌剧

以太空旅行为主题的科幻电影脱胎于科幻文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太空歌剧”。辨别一部太空题材的科幻作品是否太空剧,其重要的标准就是,它是否严格地按照天文学、宇航技术的知识展开情节。如果在一部科幻题材的电影中,所有的情节都是严格按照已有的天文学和宇航技术展开的,那么它就是普通的太空题材的科幻作品。而在太空歌剧电影里,太空只是冒险的场所,现有的科学常识并不是限制人们想象力的枷锁。

在上世纪末的“外星情结”弥漫的氛围中,《星河舰队》结合了40年代的战争电影和50年代的怪兽电影,企图以最先进的电脑特效为科幻动作片开拓新境界。

高中毕业了,一群少男少女们必须对他们的前途作出抉择。在女友卡门的鼓动下,来自阿根廷的富家子弟约翰尼·瑞科毅然违背父亲让他上大学的意愿,报名加入了机械化步兵学校,而卡门则选择了海军学院,她梦想当一名星际舰队的女飞行员。

在训练过程中,卡门暗恋上了冷酷英俊的教官巴卡洛,而瑞科则与分配在同一军营中的女同学迪齐弗洛瑞丝产生了感情。不久,从瑞科的老家布宜诺斯艾利斯传来了遭外星球昆虫袭击的消息,他的家人和朋友均遭屠杀。负责侦察的卡门将从空中拍摄到的录像资料传送给已升任为军官的瑞科,悲愤交加的瑞科决定率领部下投入战斗。

美国军方大大抵估了这种类似蜘蛛的昆虫的威力,它们比人大出数倍,具有坚不可摧的外壳,强劲有力的钳子和锋利无比的牙齿,它们顽强好战,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第一场遭遇战以美军全面失败而告终,十万名士兵血洒疆场。瑞科和他的部下们目睹了这场大屠杀,并且搞清了这些昆虫为什么比人聪明的原因,原来它们在打扫战场时将死去的士兵的脑髓统统吸进体内,这样它们便将几个人的智慧集中于一身。

在一个山谷里,瑞科一部遭到成百上千只是昆虫的袭击,它们像潮水般涌来,先进的机枪在它们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一番激战之后,只有瑞科和弗洛瑞丝等几人幸存下来。这时,瑞科意识到必须借助于更先进的武器来抗击这些杀人怪物,于是他带领余部加入了星际舰队,与卡门和巴卡洛并肩作战,向敌人发起还击。

电影《星河舰队》作为太空歌剧电影的另一种类型,未来的人类已经开始前往遥远的外太空进得殖民,但人类在殖民过程中与外星世界发生了战争,人类庞大的太空舰队通过超光速飞行的方式,很快就达到了数百光年之外的外星球,然后再通过换乘小飞船的方式登陆到外星球上。这样的电影对于解释人类如何跨越遥远的星际距离毫无兴趣,太空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于是我们在电影中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在很容易做星际旅行的超未来,居然大部分步兵还在使用火药发射的动能弹步枪来对付蜂拥而至的外星虫族。而观众对于影片中主人公是如何从地球来到外星也毫不关心,他们只想看到骁勇善战的地球战士是如何在外星猎杀虫族的刺激场面。

宇宙异型

地球以外存在生命吗?人类面对这个问题时的心情可谓矛盾重重,一方面耗费了巨资去搜寻外星生命的证据――迄今还毫无结果;另一方面好莱坞的电影工厂却已经制造出了大量对人类充满敌意的外星怪物――异形。

众多异形电影中,系列电影《异形》可谓经典。电影之所以让人觉得恐怖是因为异形幼虫要找人作为它的宿主。照这样看,似乎是科学活动带来了异形,跟许多其他科幻电影大多带有一点淡淡的反科学色彩一样,看来异形电影也不例外。归根结底,恶意的想像来自想像者的恶意。人类在跟外星生命打交道之前,在科学技术上固然要做更多的准备,在道德和心智上也还有待于进化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影片《异形》一开场便是一幅非常壮阔美丽的太空画卷,画面缓慢地在镜头中滑过,过了一段时间屏幕又开始产生了变化。善于营造气氛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从一开始便让我们感受到平静的太空中所蕴含的恐怖感,一个小时的悬念铺垫营造出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

一群太空船员被一段奇怪的警告信息打断了他们的飞行计划,为了查明情况,他们降落在一个不明星球LV-426上,几名船员发现一艘被丢弃了的太空船里有不明生物,其中一名船员的脸上不小心粘附了这种寄生物,然后被人抬回自己的太空船里。影片的前一个小时其时都在为后面作铺垫,制造悬念和恐怖的气氛。在前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看到的只有船员、太空、和LV-426,直到他们发现丢弃的太空船里的有活体有机生物,这个时候“异形”才第一次在本片显露它的原始形态。

异形一成功的很大原因要归功于“幽闭”这个特点。简单地来说就是:一艘太空船+一只异形+不断死去的船员+尖叫声的总和,再乘以幽闭恐怖系数,就等于异形系列。茫无边际的太空增加了恐怖系数,活体探测仪增加了幽闭感,这样一来,首次这样的“恐怖元素搭配”出现在荧屏必然令观众肾上腺激素猛增,尤其是当异形开始对飞船上人员的伏击和屠杀开始之后。

潜入科学家体内的怪物开始长大,第一个人爆肚而亡。在随后的每十分钟左右就会死一个人,气氛压抑得令人难以承受。节奏虽然压抑,但是导演并没有像无数B 级片一样,流于渲染暴力,而是在表现气氛的同时,让每个人的“死法”各不相同:布雷特的死用小猫的视角来反映,达拉斯之死是“只闻其声”,帕克和蓝伯特死在一起,异形开始现身。最后只剩女机师雷普利独自战斗。

从制作方面来看,整个开场画面颜色的搭配、物体的质感和特技的效果都让人不敢相信这是1979年以前拍出来的电影。作为科幻电影,《异形》最成功的当然是那精心设计的未来背景和飞船,虽调子黑暗却细节齐备,即使今天看来仍令人叫绝,为此本片获了当年奥斯卡特技奖。作品一向以阴暗恐怖著称的瑞士著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吉格是“异形”的设计师。在异形诞生的星球上,我们看到了有机生物与金属的无间衔接的怪异场景。电影妙极道数地呈现了它者的可肢解性,务求使这恐怖到极点的异形生命体,单只在造形上就代表了‘被压抑者的回归和复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怪物文学之所以畅行不衰,大多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流行文化对“创造生命”主题的一再复制;其二则是女性主义环绕着对女性、身体、科学、生育等课题的反复探索。

电影最惊心动魄之处,相信是那血淋淋怪物从男船员腹中爆裂而出。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这象征被压抑者一次妖魔式的生产仪式,确实不纯洁之极致。这只‘胸腹爆裂怪’的妖魔式生产力,象征了长久以来男性所引以为惧的女性躯体的妖怪性。除了这血淋淋的强大感染外,电影后半部被覆罩在阴森、以液体流动黏滑为基调的气氛中,拱托出男性的刚硬理性与女性的流动感性之间的一次剑技弩张的对决。而最后异形死而不僵的回马枪一击,足以使这部电影成为影史经典,一部黑得发亮的太空恐怖电影。

人的太空

科幻电影有自己复杂而有趣的形式历史,也有自己独特的力量;我们只有考察科幻电影形式的特殊力量,才能把握它作为一种形式和历史事件的形成。一般认为,科幻电影作为一种文类,它预测未来的性质是一种叙述的性质。这种叙述大多不是现代化的,不是反映性的,也不是自我破坏或解构性的。它们大多以自己的方式,运用传统的现实主义。但有一点不同,这就是整个“存在”——描述的背景和行为——只是可能的和可以想象的未来的“存在”。

2005年,一部低成本的英国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用喜剧的形式将整个地球的存在都调侃了一遍。

阿瑟·登特是个普普通通的英国人,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家即将被铲平,为的是修建一条新的大路。愤怒的阿瑟还没来得及回过神,就发现整个地球也遭到了和自己同样的命运——一艘巨大的外星建筑施工飞船正等着把我们的星球炸得灰飞烟灭,因为地球属于他们修建银河系高速公路上的违章建筑。外星人声称炸平地球的计划书已经在五十年前就搁置在阿尔法人马座的办公室里,所以现在的地球人即使想提出上诉也已经太晚了。

阿瑟被自己的朋友,一个和福特轿车同名的外星人解救,他们带着宇宙间的热门畅销书《银河系漫游指南》,开始了在星系间求生的爆笑旅程。

《银河系漫游指南》最早是以BBC广播剧的形式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与《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等星际题材的好莱坞电影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作品。然而《银河系漫游指南》虽然结合了此类电影的特性,却用古怪且带有些神经质的英式幽默风格,嘲弄了许多流行的科幻作品,更传达出了人类在面对宇宙时的渺小和脆弱。

在整个《银河系漫游指南》中,最出色的并非任何一个人物,而是那本电子书《银河系漫游指南》。这本书记载了银河系中各种星球和生物的主要特点,包括阿瑟和福特第一次遭遇的沃钢星人,这些长相恶心行动迟缓的家伙,却最喜欢给另外的物种念自己写作的诗。

除了沃钢人之外,阿瑟还遇见了有两个头、并且神经不太正常的宇宙总统扎福德·比博布鲁克斯,他在当选总统之后,却离家出走,在宇宙间寻找‘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这个终极问题的答案。

在比博布鲁克斯的飞船上,阿瑟发现了自己一直心仪的女孩,地球的另一个生还者;以及永远处在心情郁闷中的机器人马文。

电影最大的转折点出现在这些人去寻找机器人‘沉思’的星球上。在这里阿瑟遇见了名字异常古怪,专门负责制造星球的斯拉提巴特法斯特。阿瑟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生活的地球只不过是老鼠们制造的试验基地。正是老鼠们制造了‘沉思’,让她思考宇宙间最终极的问题:我们从何而来,又该往何处去?

因为终极问题的答案就在被意外炸掉的地球上,斯拉提巴特法斯特在老鼠们的授命下负责建造地球二号。而阿瑟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但他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自己。在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场景中,我们所见证的启示还是人类周而复始的循环历程,从这一点来说,《银河系漫游指南》和《2001太空漫游》其实揭示了同类的问题:那就是人类渴望成为太空一员,参与到宇宙的循环历程中去。

《银河系漫游指南》提供了一个明显与我们意指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种认识的方式返回来面对那个意指的世界。或许宇宙是一个系统的系统,一个结构的结构。结构的语言就是以一种虚构的方式对人类的处境进行探讨,最主要的题材是人类科学或生命科学的发展或发明对人类本身的影响。影片是启示的梦想,是人类终结的神话,是超越和改变人类的神话。

典型的科幻电影并非想象社会制度的“真正的”未来。相反,它所描写的各种各样的未来,常常把人们的现在转变成尚未发生的某种事物的过去。当人们从想象中返回时,得到的恰恰是现在的时刻。故事把未来世界的遥远过去提供给人们,其实仍似事后的记忆或回忆。这也就是说,影片提供了一种方式,它使人们把现在作为历史来理解。因此,作为一种叙述方法或知识形式,电影的真实决不是它使未来充满生气的能力,相反,它最重要的使命是反复表现或说明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在这一过程中反省并且完善自身的可能。

20 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拓宽了人们的物质世界,也拓宽人们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人们进行了太空之旅,为不断扩大的在大碰撞和空间关系中产生的宇宙现象,增添了类星体、脉冲星、放射星系和黑洞。这期间,旧观念的修正和新意识的建立,从探测宇宙奥秘到物质生产的分配,种种壮丽的景象都增添了实现的可能。

研制导弹的军事技术人员和谋士们把地球推到了自我毁灭的边缘。现在他们听到了宇航员的话语:地球是多么渺小、脆弱,在浩瀚宇宙中她是一个珍贵的小斑点,你用大拇指就能把它遮盖无遗。这时你会豁然开朗,原来在这个小斑点上、在这个蓝白色的小东西上,所有的一切对你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