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深处,阳光被树木所分割。幽静的空间、纷乱的空间、复杂的空间。这里具有私密和开放的双重属性,人们总愿意将它同人的潜意识和梦境相联系。
这里还是童话的王国,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大灰狼、小红帽、蓝精灵,森林是人类想象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引发孩子们各种幻想的神秘空间。
然而,丛林也是恐怖的。亚马逊热带雨林,绵延数千英里,覆盖将近一半南美洲大陆。许多地方至今仍是人类从未涉足的领域。蟒蛇、鳄鱼、毒蜘蛛,还有嗜血成性的蝙蝠、蚂蟥,这些生物潜伏在无边无际的雨林当中,随时等待猎物的出现。
丛林有时候还会成为血腥的战场。在美国拍摄的大量反映越南战争的电影当中,丛林作战成为主要的场景。熊熊战火、疯狂的杀戮、人性的迷失,这些影片在越南的丛林中不但深入反思了美国发动的这场非正义的战争,更是借助越南那绵延的丛林完成了对于战争这人类最愚蠢、最贪婪的举动的彻底剖析。
在今天这个树木被不断砍伐、森林面积急速萎缩的时代,丛林之旅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奢侈、昂贵的梦。这一点,从一些以丛林为故事背景的电影中就可以感觉得到,因为,原本属于森林的童话,在现代电影中却多了几分反讽的意味。
丛林迷梦
电影:《梦》、《格林童话》
影片《梦》是黑泽明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影片的第一个梦是关于一场太阳雨降临。一个孩子不顾母亲的警告,来到树林之中。传说下太阳雨的时候,正是狐狸娶亲之时,这个走入密林的小男孩儿同时走入了神秘的童话世界。
黑泽明,这位以《罗生门》、《蜘蛛巢城》等影片闻名于世的电影大师,在一生拍摄的数量颇多的电影中,无数次出现过树林中的场景。黑泽明似乎对于将摄影机放在树林之中有着某种偏执的爱好。他迷恋树林中的什么呢?
《罗生门》的树林里发生了一起扑朔迷离的劫案,《蜘蛛巢城》中的武士在树林中遇到了神秘的女巫。黑泽明导筒之下的密林,总是弥漫着瑰丽或者诡异的色彩,恰恰如同他晚年拍摄的这部《梦》在一开始所讲述的一切,这是童年的梦,它是美梦、是噩梦、是神秘的梦,这梦黑泽明将它做了一生。
将童年的梦一直做到成年甚至是老年的不仅仅就黑泽明一人。人类历史上数不清的童话作家、寓言诗人不都是终极一生都在做白日梦的人吗?曾写就了《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等等不朽童话的格林兄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们的童话梦大都发生在丛林之中。
2005年的惊悚片《格林兄弟》是一部以童话的作者为主角的电影。本片并不是一部讲述童话大师“格林兄弟”的传记片,而是一则以他们为蓝本,畅游奇幻世界的全新童话故事。片中的格林兄弟,是两个颠覆性的角色,这对著名的童话作家,威尔·格林与杰克·格林,在影片中成了一对游手好闲、靠诈骗为生的骗子。他们周游不同的地方,先是雇人扮成怪物在那个地方大肆破坏,然后再以驱魔人的身份出现“消灭怪物”,靠这种卑鄙营生,他们赚了不少报酬,同时也恶名远扬。
于是法国国王听说了二人的大号,他们被传招到宫里,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穿越魔法森林的冒险。
神秘诡异的黑色森林,奇幻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出现。稍不小心就会掉入致命的陷阱。而勾连这些迷一般的神秘空间的,正是一个又一个曾经在格林童话中出现过的角色。
相比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似乎总是让人感觉到有点残酷,因为它们中间总会有些血腥或黑暗的情节,这些故事肯定不适合在孩子睡觉前在床头讲述,因为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噩梦。但对于一部充满迷幻色彩的电影来说,格林童话却绝对适合。
格林兄弟这部电影最后出场的是电影史上最性感最美丽的女巫,由莫尼卡-贝鲁奇饰演的丛林女巫正是格林兄弟要对付的主要敌人。
《格林兄弟》绝对不是童话改编,而是由此演绎发挥出来的全新电影。与那种典型的糖果式的好莱坞童话相比,《格林兄弟》里面的童话更黑色,更另类,这是它对越来越幼稚简单的好莱坞商业片的反叛,同时也正是它最有魅力的地方。
如果说影片《格林兄弟》是对传统森林童话的一次颠覆,那么,在更多的关于森林动物的影片中,这种颠覆性可能走得更远,因为传统童话中的狼外婆,已经彻底演变成了狂蟒之灾。
丛林野兽
亚马逊河,发源于安第斯山脉,它是这个星球上水量最为充沛的河流。这条大河横亘南美洲大陆,它蜿蜒1600公里,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逊丛林。与这片广袤的雨林一同被孕育的还有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各种各样的美丽动物在这片天堂中繁衍生息。它们成为了人类探索这片丛林的最为关键的目标。
亚马逊河对于探险电影来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地方。从探险电影出现伊始,反映亚马逊热带丛林的影片就开始在全世界各种银幕上闪烁。而在这些电影的主角就是亚马逊丛林中的各种恐怖野兽。
1997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推出的惊悚片《狂蟒之灾》正是好莱坞此类探险片的代表作品。
神秘的亚马逊,这里是探险勇士的乐园,更是贪婪小人的坟场。纪录片导演莱瑞带领着一个摄制组乘坐一艘机动船进入了亚马逊的内部,他们的目的是寻找一个被称为麻族的神秘部落。
在途中他们偶然发现了一艘搁浅的小船,一个神秘的男子正在向他们呼救。
摄制组搭救的这个叫做塞隆的人看起来有着相当丰富的热带雨林生存经验。很快他向他们透露了自己的职业。他是一个捕蛇者。
水网密集的亚马逊丛林如同是一个巨大的迷宫,在这里任何外来者都需要一个熟悉当地环境的向导。熟悉丛林生活的捕蛇者塞隆似乎是上天赐给摄制组的一个珍贵礼物,尽管组员们都对他都有些怀疑,但探险船还是按照塞隆的指引的方向行进了。这个轻松、快乐的探险旅程就这样被引向了一条巨大的、凶猛的蟒蛇。
《狂蟒之灾》这类的影片是靠营造悬念取胜的。观众在观看电影之前,都会对影片的冲突有一个自然而然的预期。狂蟒之灾中的这个摄制组,肯定会同那条巨大的蟒蛇发生一番生死搏斗,并最终战胜它。但好莱坞的剧作家们就是能够将这样一个已经设定好的故事结局讲述成一个惊心动魄的惊悚故事。悬念的层层揭示暗合着观众的观影心理,每一层包袱的打开都为那个即将出场的恐怖怪兽营造着氛围。
自然科学家斯蒂芬博士成为营造悬念的第一个牺牲品,探险船按照塞隆指引方向前进不久,就被水草缠住了螺旋桨。斯蒂芬自告奋勇潜入水底修理船只。他因此遭到厄运。
钻进斯蒂芬喉咙里的黄蜂只是亚马逊给予这群不速之客的小小警告。更大的考验还在前方等着他们。
很快,各种来自野兽的威胁纷至沓来,一个晚上,两个年轻的组员遭到了野猪的袭击。
不过这还算是小麻烦,真正的麻烦在于摄制组搭救的那个神秘的捕蛇者,随着旅程一步步走向险境,他的邪恶目的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个声称会带领摄制组找到神秘的麻族部落的家伙,实际上是要借助摄制组的力量去捕捉一条巨大的蟒蛇。
这些随着爆炸落到船上的小蛇预示着,离那条凶狠无比、强大无比的巨蟒出现已经为时不多了。
狂蟒之灾终于降临了,面对大自然孕育的这个邪恶生灵,人类表现地那样不堪一击。一个又一个的生命被吞噬了,这或许就是来自自然的惩罚。
《狂蟒之灾》其实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影片,它具有惊悚片一以贯之的恐怖因子,比如巨蟒、杀人的石蜘蛛、茂密阴森的大森林等等,同时又设置出人性的善恶较量情节,让片子本身有了一些可供解读的人文意味。影片中,人并不仅仅是和自然界中的巨大食人动物较量,而且人也和暗藏在自己内心的邪恶力量进行着斗争。而且,人心里面的邪恶力量在特殊时候特殊环境下,往往会超出原先的想像,其危害性也远非所谓的恐怖动物能比。影片将人内心的邪恶形象化,人心中的“恶之花” 有了很为清晰的现实参照物。
影片的高潮来临的时候,一个废弃的场景中,三个幸存者挣扎求生。而这个废弃的营地正是过去探险者的营地。它象征着亚马逊从被发现到被开发直至被破坏的历史。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究竟是谁将迎接最终来临的审判?这是这部惊悚探险片埋在最深处的质疑。
影片的最后,三个幸存者终于死里逃生,这时候,神秘的亚马逊雨林中出现最令人心动的场景,那个被成为“麻族”的神秘原是部落出现在现代人的视野当中,在原始的目光和现代的目光交集的那一刹那,广袤凶险的亚马逊突然露出了少女一般青涩的表情,夕阳中,有种气息温婉而暧昧。
丛林是地球绿色的肺,因为有了它,我们这个家园才显得更富绕更有生机。然而在人类欲望的作用下,森林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尤其是当战火蔓延到丛林的时候。
丛林战火
从古至今,战争这个魔鬼总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它随着机器时代的到来变得更加凶残,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各种武器拥有着越来越强大的杀伤力。如今全球的核武器加起来可以将地球毁灭十几次。毫无疑问,战争就是人类的噩梦。
与许多噩梦一样,这个噩梦同样时常出现在丛林当中。大量以宣扬反对战争理念的影片都有一个丛林的背景。这其中尤其以美国的越战片为代表,1965年到 1975年发生在亚洲东南部的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局部战争。越南位于热带,有着大片的、繁茂的热带雨林,因而越南战争更多地被表现为一场丛林战争。
越南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强大的美国的对手弱小的越南,武装到牙齿的美军面对的是基本枪械都很难保证游击队。凭借压倒性的空中优势、高度发达的信息手段、巨大的国家财力作为依靠,美军开战之前根本没有把越南放在眼里。B-52从太平洋的空军基地起飞,直接对越南北部进行地毯式的轰炸,他们以为很快,越南共产党和他的游击队就会丧失抵抗能力,陷入崩溃边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越南人很快适应了美军的狂轰滥炸,隐藏在无尽的、茂密的丛林中保存了自己,一场历时十年的游击战争悄悄开始了。
丛林战争是极其残酷的。在这方面,美国作为参战的一方曾经拍摄了大量的以越战为背景的影片,其中又有着许多经典的丛林战争场面。
《我们曾是战士》中的丛林战争场面
2002年梅尔-吉布森导演的战争大片《我们曾是战士》是越战电影沉寂多年后的又一力作。这部电影吸取了众多七、八十年代拍摄的越战影片的经验,在拍摄丛林作战方面进行了更新的尝试。尤其是电影技术的发展使得这部电影在视听方面更是震人心魄。
故事发生在1965年的越战初期,美军第一骑兵师第七骑兵团第一营的450名战士,在盲目的指挥下,竟毫不知情、毫无准备地降落在北越军队集结的中心区域。北越方面在降落地点周围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营的战士不得不面对近5倍于自己的敌人。尽管他们背后拥有强大的远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毕竟众寡悬殊,一营的官兵不得不展开一场异常惨重的生存保命战。
尽管《我们是战士》的场面更加眩目,但它并没有超越一般的美国越战片的路线。丛林之中,太阳的光线被茂密的树木所分割,幽暗、神秘的氛围特别适合电影在悬念方面的营造。《我们是战士》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铺陈了大量的紧张得令人喘不过气的丛林探索场面。这些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既是侵略者又是探险者,当他们踯躅在丛林当中时,这个场面同二百年来,西方的殖民侵略场面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美军遭遇失败之后,越南游击队因为情报有限,并没有抓住乘虚而入一举歼灭整个营地的机会。经过两天伤亡逾百人的战斗之后,美军第一营终于可以脱离战场,与前来解围的第二营返回基地。但是,途中由于第二营营长缺乏经验,竟然只为了审讯两名战俘,而命令丛林中已拖至500码长的纵队停止前进。这个愚蠢的决定引发了另外一场更加惨烈的丛林战斗。
《我们曾是战士》是一部标准的美国主旋律作品,除了大量的对于从林战争场面的铺陈之外,它更注重于对于美国式的家庭伦理道德的宣扬,惨烈的死亡总是同脉脉温情的家庭场面剪辑在一起,以体现投身东南亚丛林的这些美国大兵的人性光辉。但战争毕竟是战争,士兵在战争中不可避免地被制造成为杀人机器。因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我们曾是战士》是一部基本没有对战争本身进行反思的电影,美国式的家庭观念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极度渲染,使得这部影片更像是美国政府的一个征兵广告。
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样是一部越战影片,《野战排》具有同《我们是战士》一样惨烈的丛林作战场面。不过这些场面的背后确实导演对于这场非正义战争所进行的彻底的反思和批判。
1967年,19岁的克里斯·泰勒放弃学业,和其他美国士兵一起,乘飞机飞抵西贡。他被编在一个步兵排里执行任务,步兵连中对泰勒影响最大的要属巴恩斯中士和伊莱亚斯中士,但两人对战争的看法完全不同,因战争而成了疯狂杀人机器巴恩斯,心肠极为冷酷,而伊莱亚斯认为即使在残酷的战争中,也要遵守必要的行为准则。
很快步兵排投入到丛林当中,随着战斗的展开,巴恩斯逐渐表现出他那凶残的本性。他不断将枪口对准无辜的平民百姓,用别人死亡来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
在一次战斗中巴恩斯下令用火焰喷射器烧毁一个村中,伊莱亚斯则极力劝阻巴恩斯的暴行,两人从此正式分道扬镳。
又一次激战到来,伊莱亚斯负伤,巴恩斯闻声而至,命令泰勒背另一名伤员撤退,自己则趁机将枪口瞄准伊莱亚斯。巴恩斯甚至想杀掉知晓真情的泰勒,然而,此时正好一颗炸弹落下,两人都失去知觉。他们醒来后,巴恩斯命令泰勒去找军医,而泰勒则将枪口对准了巴恩斯,扣动了扳机。
《野战排》用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地狱一般的丛林战争场景,同时更是以手术刀一般的镜头,剖析了在战争中堕落成野兽的人类。影片拍摄于 1986年,正是美国大国沙文主义喧嚣尘上的时期,真实的越南战争在经过被多年的蒙蔽之后开始被揭露出来。《野战排》以及同时期出现的《全金属外壳》等影片,无疑是给了好战份子一记响亮的耳光。
迄今为止,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一直被视为是越战影片中至今无人可超越的颠峰之作。他将人类对于战争的最深入的反思通过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他在影片中所进行的反思超越了一般的泛政治化的反思,而是直接抵达人那深藏不露难以界定的精神世界。而丛林战火在他的镜头里更是呈现出一种神秘而高远的境界。
当然被人提及最多的还是这个场面,海军陆战队驾驶挂满武器的直升飞机开到越南沿海的村庄上空,在瓦格纳歌剧的伴奏下,重机枪向无辜的百姓喷出恶毒的子弹。
不过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并非是那些已经被无数次表现的丛林作战场面,影片的后半部分,威尔德上尉奉命去寻找一个名为库尔兹的叛逃的美国军人。接到命令后,威尔德率领小分队,乘小艇逆河而上,冒险深入柬埔寨。沿途多年的战火将热带雨林制造成为人间炼狱,威尔德和他小分队所乘坐一叶孤舟,串行在这巨大灾难场景当中,如同是串行在一场噩梦当中。
在一处偏僻的热带丛林内,他们找到了诡异的库尔兹上校,马龙-白兰度饰演的这个角色以其嗜血成性的残暴统治着当地土著居民,成为他们盲目崇拜、迷信的图腾。威尔德一行人似乎卷入一个超乎现实、彻底疯狂的世界,淹没在人类灵魂最黑暗、卑劣的阴影里。
科波拉镜头当中的热带雨林实际上是他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所营造的一个精神世界。在这个空间当中,科波拉制造的这部战争史诗片不仅对于越南战争的道义问题做出了彻底而深切的探索,而且在某些方面,它迥然于哲学和文学所能达到的境界,这个境界也许只有真正的电影艺术才能最有效的表现出来。《现代启示录》最后这片怪诞、神秘的丛林是电影大师为人类奉献的又一个关于丛林的经典场景,它长久的帮助着我们对于自身进行深入的思索。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我们本来应该奔向草原,却不幸走进了马厩。这句话说的是人性的迷失,其实,在一系列的关于丛林的电影中,所表现的内容都包含有这种人性迷失的主题,也包含着对这种迷失的反思,只要我们善于反思,并从这些反思中校正自己,相信丛林还会是童话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