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0120-23.先秦诸子百家争鸣(33-36)第六部继往开来(3-6)(易中天)-YYTvO

Description: 「CCTV-10周一至周六中午12:45」 @ 2009-02-10 03:20

(三)老子与庄子

在先秦诸子中,关于老子的线索,是最不清楚的,我们只知道大约在春秋晚期,有一个人,被大家叫做“老子”,这位老先生很有智慧,就连孔子也曾向他请教。后来,他就不知所终,就连《老子》一书是不是他写的,也不能确定。但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同时道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庄子的材料大体上是清楚的。庄子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那么作为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到底为后世留下了什么呢?我们身上的哪些思想是来源于老庄呢?

我们先看老子。老子留下的人生智慧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弱者生存。弱的你就存在,活下来,强的你就灭亡,刚亡而弱存。这是老子一贯的思想。老子说,天底下最弱的是什么?水。最战无不胜的是什么?水。你看火那么厉害,水能灭它!石头那么硬,水能灭它!水滴石穿,洪水来了,什么都没了。所以天下之至柔,就是天下之至刚,至强。因此老子一再说一个人做人你要柔一点,弱一点,低调一点,往后靠一点,不要往前冲。

《老子》一书,从头到尾贯穿的都是弱者的生存智慧。不但如此,老子还给我们指出如何做到以柔克刚。第一是装,第二是忍,第三是让。我们读老子的书会发现他很喜欢用一个字叫若,比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后来由此发展为我们中国一句成语,大智若愚。若是什么意思?好像。最直的好像是弯的,最巧的好像是笨的,最聪明的好像最糊涂的,最漂亮的好像是最丑的。那么老子的这个主张对不对呢?

我们如果按照老子弱者生存的理论去做,人人都不敢为天下先,人人装孙子,个个缩脑袋。就连劫匪到家里行凶,我们也要让他三分吗?如果这样做,我们的国家还能发展吗?我们个人还发展吗?老子的思想我们如何抽象地继承呢?老子的这个主张对不对呢?

另外我们再看庄子,易中天先生认为,老子的功利心,其实是很重的。他虽然口头上说“无为”,但心里面想着的却是“有为”,是“以无为求有为”,目的甚至是 “无不为”。所以,我们为什么做人?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老子没有说,他也回答不了。易中天先生认为,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庄子,那么庄子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庄子的思想我们该继承什么呢?

(四)再说法家

通过本节目的第三部分《儒道之争》,我们熟悉了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他们二者各自的思想精华、与儒家所发生的论辩,以及对后世社会产生的影响。而在上一集中,易中天教授则为我们总结了道家学派留给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即真实和自由。这体现了道家所追求的生命的存在感与价值所在。老子和庄子在思想上有着传承,但是,老子的思想却不仅只影响了庄子,同时也影响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家,例如法家的韩非。那么,韩非与庄子究竟有什么不同?法家留给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又是什么呢?

易中天教授认为,庄子的伟大之处在于对生命的尊严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这种生命的尊严包括每一个物种真实而自由的生存,包括对差异性存在的尊重和宽容。这就是道家所留给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真实、自由和宽容。而与庄子同出一门的韩非,却带给了我们另一种思考与探讨社会的方法,即法家思想。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来继承法家思想呢?

法家的刻薄寡恩会让人感到冷血与残酷,但是往往伴随他们的,同样也是牺牲与伤害。法家的酷吏们千百年来不绝于史,并且有官方为其树碑立传,这既表现出统治者的认同,而“酷吏”二字又体现了人性对法家的批判。那么,法家为什么会如此残忍,甚至连执法者本身都不惜以自己的名誉与生命为代价?

在易中天教授看来,法家的崛起正处于既宽容且残忍的战国,风云变幻的时代潮流给予了法家充分实践的空间,出于对国家强盛的追求,法家落入专制与严苛,却不惜以牺牲人民的幸福作为代价,这样的强盛扭曲了追求的初衷,是值得批判的。但是,法家思想虽然薄情寡义,却并非一无是处,它仍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应该继承它的哪些思想呢?

(五)爱的呼唤

通过前面易中天教授的点评,我们墨家那里学到了要平等、互利、博爱,从道家那里学到了要真实、自由和宽容。法家人物虽然刻薄寡恩,但是法家对维护社会秩序与保证执法公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法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公平、公正、公开,这个思想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墨、道、法三家的思想,虽然都有后世可以继承的精华。但是,无可置疑,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最深刻的还是儒家思想,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又留给了我们什么呢?

易中天教授刚才提到的文化无意识,也称为“集体无意识”,是心理学研究上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比如,电影《刮痧》中的打耳光情节,给对方面子是中国人代代相传无师自通的同类经验,而打自己儿子便成为无意识的沉淀物。所以,这种集体无意识便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表现。可见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之深。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呢?

子曰:仁者爱人。仁爱的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由仁爱而引伸出的孝悌与忠恕,即注重家庭伦理观念与为人处事的宽容克制原则,便是儒家核心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还仅只是“百家”中的一员,但是经过汉武帝时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之后,儒家思想正式确立为国家的主流思想,因而在社会上起到了极大的推广和普及作用,所以,今天中国的大多数人还被称为“汉族”。

那么, 除了亲亲之爱和忠恕之道外,仁爱的第三个内容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六)正义与自强

如果说仁爱主要是孔子的观点,那么正义就主要是孟子的观点,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当然孔子也讲义,讲的还不少,但是孔子不把仁和义并举,在孔子那里和仁并举的是什么呢?是智。孔子喜欢讲“仁”、“知”,比方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他把“仁”和“知”并列。把“仁”和“义”并列在一起的是孟子。而自强的观点,主要是荀子提出来的,严格地说,是《周易》的范畴,因为它的原文出自《周易》,出自《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是这个思想我认为来源于荀子。

为什么天行健,君子就要自强不息呢?这个道理《周易》没说,荀子说了。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第三位大师他跟前两位大师有一点不同,不同在哪里呢?他说天。孔孟不说天,老庄不说人。或者说,孔孟偏于说人,老庄喜欢说天,这是儒道两家的区别,但是发展到这会儿,到荀子这会儿,荀子要把儒道两家统一起来,所以荀子既说天又说人。

先秦诸子中,墨家关注社会,道家关注人生,法家关注国家,而儒家的关注点则落在文化上,儒家为中华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就是仁爱、正义与自强。在前一集中,易中天先生已经为我们讲述了儒家仁爱的三个方面,也就是亲亲之爱,恻隐之心和忠恕之道。而在这一集中,易中天先生将为我们讲述儒家的正义与自强,儒家为什么要强调正义与自强?正义、自强和仁爱为什么又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呢?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