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0110-11.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五部前因后果(4-5)-YYTvO

Description: 「CCTV-10周一至周六中午12:45」 @ 2009-01-12 21:10

(四)命运呼叫转移

在前面的节目中,易中天教授为我们解释了我们常常听说,却并不熟知的礼乐文化,礼与乐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周人稳固的治国根基,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时至今日,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例如“五服”制度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而乐文化则以其对人性的通达而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礼乐制度确实对周王朝的统一和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样一个稳定的结构,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土崩瓦解,这又是为什么呢?

根据周人的设计,封建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共同构筑起周王朝家即是天下,天下也是家的制度。这个制度精巧而严密,周人奉行数百年,对后世中国的文化心理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个状态随着西周的结束而改变,中华大地进入了一段战火连天、混乱不堪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么,设计得如此严密的制度为何会崩溃瓦解呢?
在周人的礼文化之一的“五服”制度规定中,“出五服”就不是亲戚了,而西周经历达三百年之久,随着人口的繁衍,政治格局的稳定,“家天下”其实已经是一种名义上的制度了,王公贵族之间早就没有了血缘的联系,礼坏乐崩在所难免。那么,当旧的制度崩溃后,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春秋》是儒家传统经典“四书五经”的“五经”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记录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整部书以鲁国的十二代国君作为纪年方法,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春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为“经”,就是经孔子所修订的史书原文,另一部分则是后人的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例如著名的《左传》就是经左丘明作注的《春秋》。上文提到的“郑伯克段于鄢”记录在《春秋》的开篇,而类似于“郑伯克段于鄢”这样的历史事件,在春秋时期时有发生,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五)士人的崛起

在前面的节目里,易中天先生讲到,周取代了商以后,他们用礼乐来实施统治,这比滥杀无辜、草菅人命要好多了,所以周人的礼乐算得上是既开明又文明的制度。所以易中天先生认为,在周代,已经确立了这样一系列举措,他们在思想上确立“以人为本”,政治上实行“以德治国”,制度上推行“礼乐教化”,这一系列的举措实行,说明了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民族,这才创造出如此精巧高明的新制度和新文化。这也正是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诸子百家争鸣的第一个原因──心智的成熟。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硝烟四起。周人建立的社会制度一下子“礼坏乐崩”,这才出现了百家竟相争鸣的局面。那么面对如此大乱的时代,这个社会该何去何从呢?谁又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士,也就是士人。什么是士呢?士就是最低一级的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士,为什么只有士能回答这个问题呢?因为在春秋战国,尤其是在战国时期,士是最牛的。士怎么个牛呢?

三个原因:第一是有本事。

第二,无负担。士为什么没有负担呢?我们要弄清楚,士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他是最低一级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士,就是天子、诸侯、大夫都有领地,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他们都是领主,他们有土地,有人民,士没有。而且士不能再封建,就是天子他的子弟要么继位当天子,要么封出去当诸侯,诸侯的子弟要么继位当诸侯,要么封出去当大夫,大夫往下就不能再封建,到士这层没有什么可封的,不能再封建。第二,他没有领地,他只有田。所以士的特点是不能再封建,没有不动产。因此士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覆,士确实是必须依附在某一张皮上,也就是说士在当时他必须为大夫和诸侯服务,他不服务,他没有食田,他没有收入,他没有饭吃,他的才华没地方施展,这是事实。但是当时的皮很多。你这张皮我不能依附,我换一张皮去依附,换了一张皮还不能依附我再换一张皮去依附。我怕什么啊?这就是士人牛的第三个原因叫任自由,他是自由的。他没有心理上的负担,这是心理的自由。

士人的有本事,无负担,任自由的特点,决定了他可以朝秦暮楚,东奔西走,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从春秋到战国,士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而崛起,成为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尤其是那些重量级的士,跑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兴旺发达;离开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内外交困。那么既然他们是这个社会上最牛的一群人,所以也只有他们能指出这个社会的弊病,回答社会面临的问题,那么他们能回答吗?为什么呢?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