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0103-04.先秦诸子百家争鸣(26-27)前因后果(2-3)(易中天)-YYTvO

Description: 「CCTV-10周一至周六中午12:45」 @ 2009-01-05 21:10

(二)以人为本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知道,孔子生前是不得志的,而他不得志的原因则是他要恢复周礼周制,而那些执政者没有一个人赞成;孔子要维护礼乐制度,那些执政者没有一个人感兴趣。所以孔子才到处碰壁。不但执政者不赞成,就连墨家、道家和法家也不要礼乐,所以如果我们以对待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的态度为标准,先秦诸子可以分为两大阵营:儒家与非儒家。儒家维护礼乐,非儒家反对礼乐。只不过,他们反对的原因并不相同,提出的替代方案也不相同。那么这样一来,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这三场争论,可以归结为同一个问题,即要不要礼乐制度。这就是先秦诸子争论的总焦点。那么礼乐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它为什么会成为儒家和非儒家争论的焦点呢?

那么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就要问礼乐制度是什么原因产生出来的?礼乐制度是周公的发明。周公是孔子经常梦见的人。他是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的总设计师。

那么周公为什么要创立礼乐制度呢?直接的原因是殷商王朝灭亡的教训。我们知道,武王伐纣速度是非常之快,比那个美国打伊拉克还快,多少时间?一个月。正月出兵,二月份灭了。一个月灭一个王朝,太快了,快得连周人自己都不相信。他就要想啊,殷商王朝那么强大,怎么手指头一捅它就倒了?什么原因啊?得出结论是,他们太不把人当人了。殷商政权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把人当人。这个教训太惨痛了。周公就想啊,我一定不能让我们周王朝再重蹈覆辙,怎么吸收教训呢?殷商王朝不把人当人,我们就得把人当人。这就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精神,一种原始的素朴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就是周人做的第一件事情,把人当人。

周人做的第二件事情呢?是把神当人。为什么要把神当人呢?因为周人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天命还要不要,鬼神还要不要,周人说必须要。因为不讲天命他的统治没有依据,不讲鬼神他的统治没有手段。天下原本是殷商王朝的,凭什么我们周人来统治。所以周人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把神当人。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任何一个族群都必须有崇拜和信仰的对象。为什么必须有崇拜和信仰的对象呢?

(三)新文化与新制度

在上一集中,易中天教授为我们分析了礼乐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周人总结了殷商灭亡的教训,为了保住战果从而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治国思想,易中天教授称之为“ 以人为本”,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是有区别的。那么,这样的一个治国思想与后世盛行两千多年的礼乐制度有什么关系?究竟什么是礼乐制度呢?

易中天教授认为,周人提出了以人为本和以德治国的理念,而这只是思想层面的内容,在现实中还需要具体的实施方案,这就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至关重要,历史学家在描述社会混乱时往往会使用“礼坏乐崩”这样的词汇,可见礼与乐关系着社会的稳定。那么,礼乐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它与现实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常常听到的五服制度,就是以丧服来表示亲属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尊卑关系的一套制度,所谓“出五服”就是指在葬礼上没有穿丧服的义务,从而在伦理观念上已经不是亲戚关系了。五服制度奉行几千年对后世中国,特别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影响深远。那么,这样一套繁琐严格的制度,如果它只是针对于丧葬习俗,它为什么会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五服制度的真正用途是什么呢?

五服制度不仅只是一种丧葬礼仪,更重要的,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等级的一把标尺,五服制度虽然由周人首创,但经后世儒家发扬光大,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因为不平等的礼法会让社会产生不稳定,所以,礼法的创立者周公同时创立了配套的乐文化,那么,乐文化的内涵又是什么?乐又如何能弥补等级制度带来的不公平?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