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1226-28.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四部儒法之争(5-6)|第五部前因后果(1)(易中天)-YYTvO

Description: 「CCTV-10周一至周六中午12:45」 @ 2008-12-29 20:20

(五)人性是个问题

在前面的节目中,易中天教授为我们总结了法家思想的精髓,即“横行霸道”与“两面三刀”,法家学派虽然出现最晚,但是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可以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进程中,法家思想是其重要的理论思想来源。但是,法家思想又不是一种孤立的主张,它的出现与儒、墨、道三家思想都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那么,法家思想究竟与儒墨道三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它思想的来源与人性的探讨有什么关系呢?

荀子名况,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著名思想家, 荀子学问博大,曾经担任过当时的文化中心, 齐国“稷下学宫”的长官,荀子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入选我们中学语文课本的《劝学篇》就出自《荀子》一书。作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的荀子,培养出了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大师,易中天教授认为这是根源于荀子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那么,人性究竟是什么,儒家的人性观点是什么样的呢?

对于人性的善恶之辩,历来争论颇多,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的开篇首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这被后世很多人认为是儒家“性善论”的总结。但易中天教授认为,孟子的本意其实是人性向善,这与人性本善的观点是有根本区别的。在中国的传统认识中,也有一种看法是荀子是主张“性恶”的,那么,究竟荀子是否主张“性恶论”,如果不是,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又是什么呢?

(六)儒法是非

我们来回顾一下儒家,孔子不谈人性,孟子主张人性向善,荀子主张人性有恶,韩非呢?人性本恶。在先秦诸子当中,只有韩非才是真正的人性本恶论。好了,我们来看荀子和韩非,荀子人性有恶,韩非人性本恶,只差一个字。是不是?这一个字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人性有恶,意味着人性同时还有善,叫做有善有恶,只不过他强调有恶的那一面,他还是不否认有善的一面。这就可以怎么样呢?可以通过礼乐教化来引导,因为他还有善的一面。所以,就可以实行德治,就是以德治国,因为还有希望。而韩非说,人性本恶是什么意思呢?没有善,根本就没有善。没有善怎么办呢?强权镇压。逼着你改。这就不能用德治了,就是不能以德治国了,怎么办呢?以法治国。

这样一说,我们也就可以弄清楚了前面讲过的三场大辩论的关键。儒墨之争的关键,是要兼爱还是要仁爱,区别儒墨两家的是一个“兼”字。儒道之争的关键是有为还是无为,区别儒道两家的关键是一个“无”字。区别儒法之争的关键,是要德治还是要法治?因此它的分界点也是一个字,“法”字。

孔子是不谈人性,孟子主张人性向善,荀子主张人性有恶,虽然他们对人性的看法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民众可以通过礼乐教化来引导,因此可以实行德治,所以儒家追求的是人人都做好人。但是法家人物不这么看,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认为人性本恶,只有把人可能做坏事的方方面面都想到,漏洞都堵死,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所以法家追求的是人人不做坏事。那么,儒法两家的主张,究竟谁是谁非呢?

第五部前因后果(一)事出有因

我们知道,孔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第一人,他是风气之先,也是众矢之的。也就是说,因为有孔子,才有了百家争鸣。孔子我们知道,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但是孔子生前是不得志的,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犬。

那我们就会有一个问题了,孔子和孔子的思想有那么伟大吗?如果很伟大,他生前为什么会四处碰壁呢?为什么大家都不接受他、都不赞成他、都不采纳他的主张和主义呢?这个问题孔子自己也想到了。而且,孔子还和他的学生讨论了这个问题。但是三个学生干部的回答,只有颜回的回答还比较让孔子满意,那么颜回是怎么说的呢?

首先颜回认为孔子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是老师真认为自己的主义和主张不对吗?不可能。为什么要问?很清楚,老师希望我们给出肯定的回答,是明知故问。所以颜回给出了肯定的答案。那么孔子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是老师真的想找出路吗?也不是。因为孔子的特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那他为什么要问?他是问自己吗?不是。他是问学生。他为什么要问学生?因为现在人心浮动,军心不稳,这个组织快解散了。所以颜回马上领悟过来,老师要的既不是什么反思自己,也不是什么整改措施,老师要一个说法。这个说法既可以肯定自己,也能够解释当前困境,然后重新凝聚人心,团结队伍、继续前进的这样一个说法。所以颜回的回答得到了孔子的表扬。但他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问题,那就是他的回答并没有找出孔子的主张不受欢迎的真实原因。到此为止,孔子组织自己学生的讨论同样解释不了我们前面提出的问题:孔子和孔子的思想有那么伟大吗?如果很伟大,他生前为什么会四处碰壁呢?为什么大家都不采纳他的主张和主意呢?这个问题既然在他的学生那里找不到答案,我们该去问谁?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