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1201-05/1208-09.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1-7)(毛佩琦)-YYTvO

Description: 「CCTV-10周一至周六中午12:45」 @ 2008-12-12 12:50

(四)神机妙算

经过元朝官场四次沉浮的刘基,经过慎重考虑,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去南京投奔朱元璋。那么,以懂谋略、识天象而著称于世的刘基,他在第一次面见朱元璋的时候,他会提出什么样的高见呢?

当时,元末农民起义军力量较强的,除了朱元璋外,还有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实力派。让人不解的是,当朱元璋及其部将决定“先易后难”,也就是要先打实力相对较弱的张士诚,后打实力非常强的陈友谅。而刘基为什么却主张要先打实力非常强的陈友谅,然后再打实力较弱的张士诚呢?刘基的这一非同寻常的观点,能为朱元璋及其部将所接受吗?

朱元璋跟陈友谅之间发生的鄱阳湖大战,结局究竟怎样?刘基的谋划能够实现吗?

一、初次面见朱元璋,章溢从大的原则上对朱元璋提出了规劝。那么,此时此刻,与章溢等人同为浙东四学士,一同去面见朱元璋的刘基,他又会提出怎样与众不同的意见呢?

二、经过毛佩琦先生的讲述,我们知道,刘基的意见跟朱元璋及其部将的意见,是截然相反的。但从表面上看,朱元璋及其部将的看法似乎更为合理。那么,刘基为什么会提出一个看似并不合理的策略呢?在这个策略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三、刘基的谋划真的就能够帮助朱元璋实现最终歼灭敌人的目的吗?作为懂谋略、识天象的刘基,他还会有什么样拿手好戏呢?

四、陈友谅的60万人马一路杀过来,确实能够产生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那么,问题是,陈友谅会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呢?而此时远在安徽庐州的朱元璋,又将如何应对呢?他的部将能抵挡得住陈友谅强劲的攻势吗?

五、在距今600多年前的元末封建王朝时期,刘基关于天象方面的一些说法,确实能够起到鼓舞朱元璋军队士气的作用。可问题是,鄱阳湖湖面广阔,同时,陈友谅的兵力还依然强大,朱元璋的船只封锁了鄱阳湖湖口,真的就能够起到作用吗?

(五)特殊君臣

刘基刘伯温,他辅佐朱元璋夺取了江山最后建立了大明皇朝,刘基在建国以后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他都做了哪些事儿呢?
首先,他用孔子的教导,儒家思想来教育、熏陶这位皇帝。朱元璋说,说刘基啊,“节次随朕征行。”说经常跟着我一块儿出征。“每于闲暇”,每在打仗间歇的时候,“教朕孔子之言”,把孔子的话教导给我听。“开导我心,故颇之古意。”用孔子的话开导我,因此我很是知道一些古时的道理。

我们知道,朱元璋当年北伐提出一个口号,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赶走以蒙古贵族为主的统治者,恢复汉官之威仪,不要搞民族压迫了。下边说是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建立法纪,建立制度,恢复秩序,拯救百姓。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为什么乱?老百姓为什么起来造反?纲纪荡然无存,法制无存,官场黑暗。一个新兴的大明王朝建立起来,首先要做的立纲陈纪。刘基在这里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这样一个官职,朱元璋命令他和李善长一起制定《大明律》,编订律令。一个国家要治理需要法律制度,没有法律制度这个国家建立不起来,也巩固不下去。这个律令就是明朝最初的法律制度,刘基和李善长制定的律令不断经过修改,加以完善、充实、扩充,最后形成了一部重要的法典,叫《大明律》,这个《大明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很有地位。按照《明史?刑法志》上说,远酌汉唐,它是参照汉朝、唐朝的法律,斟酌损益,说哪里量刑宽,哪里量刑严,什么地方还有漏洞,进行调整,最后形成了一个适当的法律制度,这就是《大明律》。这个《大明律》沿用了200余年,而且它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后来为清朝所继承。

刘基这个人,我们以前说过,他不畏强暴,坚持正义,执法必严。有一次,朱元璋离开应天,当时的南京,到凤阳去视察,这时候,刘基和李善长一起在南京留守。这时候出了一个案子,什么案子呢?中书省都事李彬犯了罪了,按照刑法规定,死罪。处理还是不处理?中书省的官员,李善长是谁?李善长是中书省左丞相,中书省的官员是他的部下,而且这个李彬跟李善长关系极为密切,你想当朝宰相的亲信犯了罪,需要处理,按照刘基的性格当然要断然处理。可是这时候,李善长出来求情,请你放我一马,这是我需要关照的人。刘基说,不行,有法律在。虽然刘基主张按照法律处死李彬,但是他没有杀人的权力。他要把这个案件报告给朱元璋,于是就驰奏朱元璋,快马加鞭,前去报告。朱元璋当然是按照法令执行,一看什么罪行,怎么样量刑,批准,处以死刑。刘基拿到这个批准书以后,回来就把李彬杀了。这一杀,得罪了李善长。那么,刘基刘伯温得罪了当朝丞相李善长,将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杀身之祸?此时的刘伯温与当朝皇帝朱元璋之间究竟又有着怎样特殊的关系?

(六)危机四伏

朱元璋和刘基,一个是明君,一个是贤臣,二人鱼水交欢,相得益彰。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种关系也是亘古以来少有的,但是这种关系能够维持下去吗?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历史上那些皇帝成功以后,诛杀功臣的例子还少吗?朱元璋和刘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你想,在建国以前,朱元璋和刘基,虽然一个是主,一个是臣,但是他们还有同甘共苦,共患难的战友关系,他们是战友啊。可是到了大明帝国建立以后,他们是君臣关系,一君一臣,地位变了。朱元璋从一个草野之民夺得最高权力,一路血战过来,多少人想着这个皇位,都没有得到,这是战场刀枪打出来的。他能够容忍,别人分他一杯羹吗?

朱元璋这个人,心胸并不是很宽阔,前面我们看到,说朱元璋用刘基倾心以任,那是在危难的时候,那是用得着。情况变了、形势变了,会不会都是这样呢?我们举个小例子。有一次,有一个官员受到朱元璋接见,这个官员很恭恭敬敬,陪着朱元璋吃了一顿便饭,他吃完了便饭以后,就拿筷子,就横在面前,摆放在那儿。朱元璋说,这是什么礼,说你吃完了饭,把筷子横在那儿,摆得很整齐,什么意思?这官员说,“此俗礼也” 。说这是我们家乡的俗礼。朱元璋大怒,“俗礼可用于朕乎” 。你家乡的俗礼,我是皇上,你怎么能让俗礼给我用呢?发脾气,处分这官员。再举一个例子,朱元璋记小事。有一次朱元璋说,要减免某一地方的赋税,过了几个月他忘了,说这个地方的税,该征了吧,下边官员提出,说皇上您忘了,咱们已经宣布减免这个地方赋税了,如果现在再征的话,叫失信于民。朱元璋哑口无言,好,我们不实行。这个事情就算过去了,没想到朱元璋记住了,过几天,这个官员请假回家,说好了10天回来,结果到了10天,上朝,没看见他,等他回到南京把他找来,说朕失信于民,我不失信,你失信于朕,我要处罚你,下令将其处死。做了皇帝以后已经有所变化的朱元璋,究竟会怎样对待刘伯温这样一个昔日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功臣呢?他们之间曾经极其密切的关系究竟会发生怎样难以预料的变化?

(七)伯温之死

朱元璋一封绝交书,把刘基送回了家乡。刘基回到家以后,两个多月,一病不起,终年65岁。一代谋臣啊,如巨星陨落,就此结束了。

刘伯温死了,刘伯温怎么死的,回到家病死的呗。可是我们在明朝历史上,我们现在看到的文献,首先提出刘伯温死的原因的,是朱元璋。这是在刘伯温在洪武八年死以后,到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又提起这件事。他跟谁提起来?跟刘伯温的儿子提起来,他说过这样几句话,他说当年满朝都是党,满朝都是谁的党?胡惟庸的党,说只有你的父亲不跟他们干,所以你的父亲被他们杀了。说你的父亲啊,是个有分晓的,他是明白人,他知道应该干什么,不干什么,说我如今在朝廷也是有分晓的,所以你别看你的父亲死了,你的父亲是光荣的,“如今恰光荣”,这是他的原话。朱元璋说因为他不参加结党,因此他吃了胡惟庸下的蛊药了,吃了他的蛊。我们知道,刘基临死之前,朱元璋看他身体不好,发出怜悯之心,派胡惟庸去探望刘基的病情,带着医生,送了两副药,有这件事。刘基吃下药去以后,肚子里长了一块大石头,像拳头一样,石头下去以后,肚子特别瘪。他找着朱元璋反映,说你看我也不知道怎么了,一会儿是大石头,一会儿是瘪瘪的,后来他回到家,一个多月,两个月就死了。那么刘基究竟是怎么死的?他死亡的原因,是不是朱元璋所说吃了胡惟庸下的蛊药而死呢?

我们说刘伯温死的原因无非有三个:第一,自然死亡,老了嘛。第二,胡惟庸下蛊药,毒死了刘基。第三,胡惟庸受朱元璋指使,下蛊药毒死了刘基。无非就是这么三种情况。那么,在当年的历史上,刘伯温的真实死因是什么?是不是真的是有人出于种种目的害死了开国功臣刘伯温呢?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