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1006-10.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6-10)-YYTvO

Description: 「CCTV-10周一至周六中午12:45」 @ 2008-10-13 16:30

(六)四渡赤水

自遵义会议以来,中央红军官兵都在急切地盼望着能够打一场大胜仗,因为只有胜利才能够扫除湘江一战笼罩在中央红军官兵心头的阴霾,也只有胜利才能够证明遵义会议决议的正确和召开的必要。

攻打赤水县城的失败让中央红军北进四川的计划直接暴露在敌人面前,川军绝对不会允许红军进入四川,所以此时已经迫不及待地进入贵州境内开始阻击中央红军。面对凶悍的川军,这关键的第一仗,士气高昂的红军能否取得胜利呢?

可以说,中央红军的“一渡赤水”是为了摆脱敌人而采取的权宜之计。事后,毛泽东总结认为,土城一战在战略、战术和对敌情的判断上都存在问题:敌军对我军的行动计划非常了解,而我军对敌军的军情判断却严重失误。首战失利的中央红军,西渡赤水后已经偏离了原定计划的北进路线。此时,蒋介石的中央军和川军正往贵州合围而来,那么,中央红军该往哪里走呢?

应该说,毛泽东做出的“二渡赤水”的计划,带有很大的风险性。但风险大,机会相对也大。1935年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分别在太平渡口和二郎滩渡口向东第二次渡过赤水河。那么,面对红军超出常规的作战行动,蒋介石会有什么反应呢?

二渡赤水后进行的遵义战役历时五天,中央红军击溃和歼灭了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部和王家烈的黔军,共计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三千余人,这是中央红军自从瑞金出发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官兵的士气。中央红军再次占领了遵义城,又将再次与国民党的大军相遇,此时蒋介石更是严阵以待,那么,毛泽东将如何化解蒋介石布下的重重陷阱呢?

(七)飞跃天堑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上接通天河,它从海拔五六千米的昆仑山南麓、横断山脉东麓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水流湍急,山陡谷深,渡船十分困难。那么,面对这只十分棘手的“拦路虎”,红军该怎么办?数万红军官兵能否顺利渡过金沙江,突破这第一道天堑呢?

中央红军依靠为数不多的这几条小船,从5月3日到9日经过紧张摆渡,终于全部安全渡过了金沙江,彻底粉碎了敌人围歼中央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计划,取得了前进中的主动权。接下来,中央红军继续北上,准备与位于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会合。而向北行进,就必须要经过川西大凉山彝族生活的地区。

当地的彝族群众长期遭受国民党政府、地方军阀以及奴隶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极其困难。由于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他们对汉族不信任,更不准汉人的军队进入他们的地区。面对这样一种特殊情况,中央红军该怎么办?中央红军派出的先遣队,能否为主力部队顺利通过彝族区打开一条通道呢?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一百多米,水深流急,比金沙江之险有过之而无不及。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当年就是在大渡河边,面临前有急流阻断,后有追兵堵截的困境,最终全军覆没。蒋介石正是想利用大渡河这道天堑,幻想让红军在这里成为“石达开第二”。1935年5月14日,由刘伯承率领的先遣队率先到达了大渡河边的安顺场渡口。他们能否成功渡过大渡河,突破这第二道天堑?中央红军又是否能彻底粉碎蒋介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幻想呢?

(八)雪山草地

为了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中央红军不惜一切代价先后突破了金沙江和大渡河两道天堑,来到了大雪山夹金山的脚下。当时向北走的中央红军知道,他们朝思暮想的红四方面军就在大雪山的那边,因此要想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就必须翻越这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夹金山被人们称为“鬼门关”。当地有一句话:“要过夹金山,性命交给天。”那么,面对气候恶劣、环境多变的夹金山,刚刚突破两道天堑,体耗殆尽的中央红军官兵,将如何征服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生死考验呢?

对于中央红军来讲,要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就必须要翻越夹金山。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开始向大雪山进发。但是此时经历数月行军,精疲力尽的中央红军官兵,怎样才能翻越这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据党史有关资料记载,当时中央红军翻越雪山虽然没有遭遇大的战斗,但是险恶的环境却给中央红军造成了重大伤亡。那么,造成重大伤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两支红军队伍终于在雪山脚下的懋功胜利会师了。会师对于两大主力红军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它预示着红军将要峰回路转,苦尽甘来。1935年6月26日,中央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7月16日,先头部队抵达松潘附近的毛儿盖。张国焘惧怕同战斗力较强的胡宗南部作战,不执行军委计划,借口给养困难,反对北上,主张南下,向四川、西康边界退却,并提出“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有待解决”,故意延宕。

7月21日至22日,中央政治局又召开扩大会议,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同时肯定了红四方面军英勇斗争业绩。7月下旬,红军发起对松潘的进攻,但是由于胡宗南的部队先于红军占领了松潘一线,国民党三十万大军挡住了红军由川北进入甘南的道路。这时红军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要想北上,只有穿越人烟罕至、一望无际的松潘草地。面对一个死寂的世界,忍受着疾病、严寒和饥饿的红军官兵是怎样穿过布满陷阱的大沼泽的?

(九)挺进陕北

在上一讲中,王树增老师讲到, 红军艰难走过了茫茫草地, 七千余名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继续北上。在由四川进入甘肃的惟一通道腊子口,红军的安危再一次经受了生死考验。那么,为什么说腊子口之战是红军到达陕北的转折点?

腊子口是红军长征由四川进入甘肃的必经之路。如果腊子口打不开,红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1935年 9月15日,毛泽东果断下达了拿下腊子口的命令。腊子口再险,红军也要攻下来,否则就意味着要重新退回到草地去。腊子口在藏语中的大意是“无法逾越的险要峡口”,那么,面对着有重兵把守的天险通道,红军将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攻克呢?  

腊子口被拿下后,红军当天又穷追国民党军队达九十多华里,占领了大草滩地区。缴获粮食一万多斤,盐两千多斤。有史学家评论说:“夺取了腊子口,就为红军北上打开了最后一道天险,宣告了蒋介石企图把红军困死、饿死在雪山、草地的计划彻底破产了,这是红军长征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长征让红军将士们历尽了生死考验,究竟要走到哪里他们才会停止脚步?腊子口战役后,他们的境遇又有了哪些改变呢?  

从通渭向北,中央红军的将士们就要达到陕北苏区了,1935年10月7日,红军走上了六盘山,这是中央红军在万里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面对着眼前的莽莽群山和辽阔的西部天空,毛泽东感慨万千,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在这一刻挥洒而成:“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即将结束万里跋涉到达陕北,而此时的国民党军队会善罢甘休吗? 

国民党东北军的作战能力强,武器装备好,如果东北军的四个师对中央红军的七千多人实行合围的话,一定凶多吉少。这一仗不但决定着红军能否在陕北站住脚,更重要的是,中共中央机关的生死存亡,也关系着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那么,七千多红军官兵将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呢?

(十)三军会师

到1936年4月,红四方面军撤到甘孜地区后,由八万多人锐减至四万余人,部队滞留在甘孜一带,给养极其困难。张国焘的南下方针在实践中已告失败。

南下方针是错误的。红一方面军北上后取得的一系列胜利表明,党中央关于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这时,中共中央一再电令红四方面军北上。从苏联归国到达陕北的张浩,也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名义致电张国焘。这样,张国焘不得不在1936年6月6日宣布取消另立的“中央”。

就在红四方面军退居甘孜地区时,战斗在湘鄂川黔苏区的红二、红六军团,面对优势国民党军的“围剿”,开始突围转战,踏上长征之路。那么,红二、红六军团的长征又将是一次怎样惊心动魄的远征呢?

1936年的7月2日,红二、红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地区胜利会师。7月5日,中革军委颁布了关于组织红二方面军以及领导人任职的命令。至此,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正式出现。

此时,张国焘虽已取消另立的“中央”,但并没有改变同中央对抗的立场。他企图拉拢刚刚会师的红二方面军支持他的错误活动和主张,遭到红二方面军领导人的坚决抵制。在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力争下,红二、红四方面军决定共同北上,同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共计六万人即将先后穿过草地。对于红四方面军的很多战士来说,他们已经是第三次穿越这片不毛之地了。但是,对于从未穿过草地的红二方面军来说,那将是一场怎样的考验呢?

1936年10月8日,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甘肃会宁附近与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会合,第二天,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等人到达会宁。至此,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此时,红二方面军还在途中,遭受到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的夹击,他们还将经历怎样的艰险呢?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