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1001-05.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1-5)-YYTvO

Description: 「CCTV-10周一至周六中午12:45」 @ 2008-10-08 08:30

主讲人简介:

王树增,1952年2月出生于北京,1970年12月入伍。199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创作美学专业。2002年任武警总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2004年任武警文工团团长,2006年任武警部队专业创作员。国家一级作家,大校军衔。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军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长篇历史随笔《1901年》、长篇报告文学《远东朝鲜战争》、《长征》等。其中,《远东朝鲜战争》先后获“鲁迅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和首届“解放军文艺大奖”。

(一)危急时刻

1931年1月、5月和9月、1933年3月中央苏区军民团结一致,先后打破了蒋介石数十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的四次大规模“围剿”,夺取了反“围剿”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中央苏区。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举行,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任主席。

当时的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由于国民党在上海制造了严酷的白色恐怖,加上临时中央犯了严重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上海难以立足,被迫于1933年1月初由上海迁至瑞金。那么,当中共临时中央来到了中央苏区以后,将会由谁来领导中国革命呢?
李德的身份、来历、经历乃至国籍,在历史上一直众说纷纭。但是,不管他是否奉共产国际的委派,他的到来都给中央苏区和红军的政治和军事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乃至于中央红军最终做出长征的决定。在博古的支持下,李德掌握了中央红军的指挥大权。一个完全不了解中国国情,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外国人,掌握了中国革命的军事指挥。那么,此时,创建了中央苏区、身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在做什么呢?

1933年9月底,蒋介石不顾“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妥协退让的同时,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集中一百万兵力,自任总司令,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此时,毛泽东已被排斥在红军领导岗位外。博古、李德否定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中总结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先是推行冒险主义,继而又实行保守主义,使红军陷于被动地位。那么,面对蒋介石的狂轰滥炸,中国革命未来的道路将会走向何方?

数月之后,凭借着毛泽东对赣南地区敌情和地形的熟悉,红军从江西省南部成功转移,而此时,中央苏区和中国工农红军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央红军被迫转移,一段人类历史上伟大而壮丽的远征即将开始。

(二)出征前夜

在上期节目中,王树增老师讲到,“左”倾领导者否认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在组织上排斥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在军事上推行错误的战略指导,导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苏区陷入重重困境。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这就是世人皆知的长征。在长征开始之前,红军要做哪些准备?这期间究竟发生了哪些后人并不了解的事件呢?

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后,他们将穿越敌情复杂的陌生地带,与比自己多出数倍的国民党军队作战,人力的扩充的确尤为重要。然而,放弃中央苏区,就等于没有了大本营,此后,红军只能在没有后方补给的情况下与敌军周旋,红军的这次迁徙,临行前的准备工作千头万绪。那么,对于红军来说,必不可少的准备又是什么呢?

据经历过长征的将士回忆,长征出发之前,是否应该进行军事转移,中央红军内部依旧存在分歧。当时,除了中革军委领导层的少数人之外,包括中央红军的高级将领们都不清楚军事转移的具体计划。中央红军主力要放弃中央苏区,是否意味着全部撤离?要不要有留守人员?如果有留守人员,谁又该留下来呢?

如此庞大的红军队伍就要踏上征程。虽然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央红军官兵都不知道自己要走多远,要走多久,要去哪里,在中央红军开始大规模军事转移前,没有发生混乱和惊慌。红军官兵身处巨大的危机之中仍然能够从容不迫地一一打点行装。田野中依旧是一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景象。中央苏区人民对中央红军官兵的情感是深厚的,《十送红军》歌曲至今还在广为传唱,红军是带着使命,更是满怀悲壮离开中央苏区的。那么,军民之间依依惜别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