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0728-31.李煜(7-10)(赵晓岚)-YYTvO

Description: 「CCTV-10周一至周六中午12:45」 @ 2008-08-02 18:30

(七)兵临城下

在上期节目中,赵晓岚教授讲到,在南唐内外交困的危急关头,李煜却中了赵匡胤的反间计,自毁长城,杀了对他忠心耿耿的将领林仁肇和大臣潘佑、李平,酿成了无法挽回的过错。走到这一步,一直对李煜这块”自留地”虎视眈眈的赵匡胤,认为吞并南唐的时机终于成熟了。那么,赵匡胤的军事行动是如何开始的?面对软硬兼施又咄咄逼人的赵匡胤,李煜又将怎样来应付呢?宋太祖赵匡胤雄心勃勃,要消灭当时中国的割据政权,完成他的统一大业。公元971年南汉灭亡之后,南方已只剩下南唐和吴越两个国家。李煜为了保全南唐的国号,不仅每年向北宋进贡大量金银财宝,并且甘愿俯首称臣,但终究还是不能撼动赵匡胤统一全国的决心。 面对赵匡胤的不依不饶,李煜心里知道,他是在劫难逃。那么,下一步赵匡胤将如何动作?李煜会被迫就范吗?

公元974年闰十月,赵匡胤以李煜拒绝来朝为借口,联合吴越,发兵攻打南唐。北宋军队在大将曹彬的率领下由江陵沿江向东推进,吴越王钱俶率军由杭州向北进攻,对金陵形成夹击之势。南唐,终于走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

那么,在这场战争中,南唐军队是否具备抵抗宋军的实力?李煜究竟有什么依靠,使他敢于发出和赵匡胤不惜一战的豪言壮语?

宋军大举南下,来到了位于长江东岸的采石矶。采石矶自古就是长江重要的渡口,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宋军的数十万人马想要直捣南唐的首都金陵,就必须渡过长江,而长江下游江宽水急,想造桥渡江在当时的条件下无异于一个神话。那么,宋军究竟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这一难题?这道天然屏障能给李煜提供预想中的保护吗?公元974年闰十月,采石矶江面上出现了一条巨龙横跨大江南北,这座浮桥,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数十万北宋大军如履平地从长江北岸滚滚而来。那么,面对闻所未闻的浮桥渡江事件,李煜和他的大臣们又会作何反应呢?

有关李煜和他统治的南唐的悲剧结局,后世评论有多种说法,其中不乏对后主李煜的同情,有观点认为,李煜的父辈、祖辈给他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让不谙政治权术的李煜来收拾,确实是勉为其难。那么,当赵匡胤发动的这场想要灭亡南唐的战争终于来临时,李煜在用人上究竟又犯下了什么样的错误,导致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呢?

北宋的军队已经兵临城下,南唐的首都金陵岌岌可危,作为君主李煜却又束手无策,此时李煜所承受的恐惧与痛苦从他的词中可见一斑。有历史研究者认为,此时李煜的词已经暗藏着亡国之音,预示着南唐将遭遇灭顶之灾。那么,对于后主李煜流传至今的那些哀怨词章,我们又可以做怎样的品味和解读呢?

(八)国破身降

就在南唐后主李煜沉迷声色、专心佛事、诛杀忠良之时,北宋的军队早已磨刀霍霍,做好了攻打南唐的一切准备。起初,赵匡胤对李煜采取的是诱降策略,希望不动干戈、不损一兵一卒得到富庶的江南,不想李煜”倔强不朝”。于是,筹谋已久的赵匡胤以此为借口,派兵大举进攻,并且迅速打到了南唐首都金陵城下。然而,当南唐军据城死守,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之后,本来成竹在胸的赵匡胤却产生了撤军的打算。那么,北宋的军队为什么要撤军?他们在南方打仗究竟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呢?

由于受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士兵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宋朝的军队元气大伤,赵匡胤不得不决定暂时撤回江北休整。可是,就在他这个命令即将下达之际,一个犯人居然又使赵匡胤改变了主意。李煜也因此失去了可以苟延残喘的机会。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犯人?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能力可以影响到赵匡胤的决定呢?

由于刘澄的叛变,吴越和北宋联军兵不血刃占据了润州,保护金陵的门户被打开,南唐的首都终于陷入了绝境,危在旦夕。如果李煜不想投降,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以尝试:一条是来文的,就是派人去宋朝进贡求情,寄希望于赵匡胤能够大发慈悲,网开一面;另一条就是用武的,让驻扎在江西境内的十五万南唐大军火速东进,跟赵匡胤做最后的一搏。那么,李煜究竟会选择哪一条路呢?

用文的行不通,那就来武的。虽然从当时双方军事上的整体实力来看,南唐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但是,如果只论水上作战的话,南唐军队的经验要更加丰富,战斗力也相当强大。因此,穷途末路的李煜别无选择,他只能孤注一掷,把最后一线生机寄托于江西十五万大军朱令赟的援军身上。那么,朱令赟的援军能及时赶到吗?南唐的命运能否就此得到改变吗?

外援落了空,求情又行不通,佛祖也不显灵。南唐首都金陵已经成为惊涛骇浪中一座绝望的孤岛。北宋开宝八年,也就是公元975年农历十一月,宋军统帅曹彬向李煜发出最后通牒:本月二十七日,宋军一定会攻破金陵。那么,在烽火危城中坐以待毙的李煜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路呢?他是准备苟且偷生,选择投降,还是准备悲壮地去死,实践”不作他国之鬼”的诺言呢?一首千古传颂的词”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是怎样反映李煜当时亡国的心情的?

(九)囚徒生活

在上期节目中,赵晓岚教授介绍了公元975年十一月,南唐的首都金陵被攻破,历经三十九年、三代君主的南唐国灭亡。一开始委曲求全,到后来扬言要以死相抗的李煜,终于还是被戴上了李后主的帽子,做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俘虏。那么,这位曾经声称宁死不降的人,究竟有没有准备过实践他的豪言壮语呢?曾经”倔强不朝”的他,在投降以后又将会面临怎样的生活呢?面对着昔日曾俯首称臣,现在又甘心为俘的李煜,赵匡胤将会如何处置他呢?

在李煜投降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76年的十月,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死亡,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登上了帝位,史称宋太宗。史书记载,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个饱读诗书的皇帝,因此,他无疑比宋太祖更能赏识李煜的文艺才能。那么,新皇帝赵光义将会如何对待李煜?李煜的生活是否会由此拨云见日、出现转机呢?

与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宋太宗赵光义虽然在表面上故意显示自己的宽大,但实际上却十分地阴险狠辣,他不仅没有为李煜带来阳光,而且还对他施加了更大的精神打击和折磨,将这个亡国的君主进一步推向了屈辱的深渊。那么,面对这种种生命所不能承受的痛苦和耻辱,无比敏感的李煜会怎样用他那支写惯了春花秋月、欢乐往事的词笔,来书写他血泪斑斑的惨淡人生呢?

(十)千古词帝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朝每代都会有亡国的君主。这些人,有的臭名昭著,有的则很快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而李煜身为断送了南唐江山的末代君主,却不但经常被人们提起,还得到了很多人的惋惜、同情和尊重。有人说他虽然不会治理国家,但”在词中仍不失为南面王”,有人更是直接称他为”词中之帝”。那么,李煜究竟为何会赢得这样的赞美?他的失败与成功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

亡国之后的李煜,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囚徒,这种巨大的落差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耻辱之中,李煜词的思想感情也由对光景朱颜、风花雪月的沉迷留恋转变为含意深沉、痛入骨髓的家愁国恨。这种转变使他的词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高超的境界。可以说,李煜站上了他那个时代的顶峰,为后来的词人们启示了新的风格和发展道路,从而造就了万紫千红的宋代词坛,让词这种文体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之林拥有了一席正式的地位。那么,李煜的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影响着他以后的历代词人,并赢得了许多普通人的喜爱,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李煜的词不假雕饰,形象生动,用情真挚。有评论者认为李煜之所以能用真话写真情,这与他纯真的个性是分不开的。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他的没有主见,他对人过分的真诚,他在国家处于危机中时仍然放纵地享乐,他在投降后毫不掩饰的悲痛、后悔等等,都是他不谙世事、天真任性的表现。然而,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对于词人来讲虽然是件好事,但对于此时作为阶下囚的亡国君主李煜来说,他的率真任情,必然会给他的现实生活造成重大的危机,惹来致命的麻烦。

在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后投降的君王虽然不少,可是其中像李煜这样在亡国之后仍旧不改真情,不顾一切地公开表现他对亡国的感慨和悲伤的人却是绝无仅有。对于李煜这种率情任性的作风,性格褊狭残暴的宋太祖赵光义当然会感到不可容忍。而让李煜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他的一首”故国不堪回首”的《虞美人》竟成为了千古绝唱,但也将他送上了西去之路。那么,李煜最终究竟遭遇了怎样的毒手呢?

有后世学者这样评论李煜充满矛盾的一生:生在帝王之家却无帝王之志,登上国主之位却无国主之行,身处国君之尊偏怀赤子之情,欲保做人尊严却又懦弱怕死,身陷囹圄之中却又不忌言辞。

对于有着帝王和词人双重身份的李煜来说,这种矛盾的性格,注定了他悲剧的人生;而他大起大落的悲剧人生,又铸就了他词的无穷魅力。

那么,关于李煜一生的悲情与荣耀,赵晓岚教授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