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大视野] 0707-11.四川抗战将领殉国录(1-5.缺3)-BBsee

Description: 「凤凰卫视周一至周五 19:55」 @ 2008-07-14 16:40

(一)饶国华,名厥卿,字弼臣,四川资阳东乡(今宝台乡)张家坝人,1894年生,陆军中将追晋二级上将,第145师师长。1931年前后,率部驻防重庆地区。1935年10月,饶国华从第一师第二旅旅长升任为第一师师长,后又改任第一四五师中将师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饶国华主动要求率部抗战。11月22日,日军牛岛师团由飞机大炮掩护,由太湖分乘百余艘汽轮,橡皮艇侵入宜兴、长兴,尔后分兵两路准备抢占泗安,直扑广德。日军于30日占领广德。饶国华受命组织反攻,但其手中只剩下一营士兵,被日军包围于十字铺据点,日军派使劝降,饶国华在给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将军写了绝命书后举枪自戕,以死殉国。临终遗言:“我从七七事变发生之日起,就渴望能到前线杀敌,洗雪国耻,收复失地。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我幸能如愿以偿,奉令出川抗战,引为生平快事。诸君还记得吧,我们离川时,蜀中父老兄弟姐妹曾举行盛大仪式欢送,潘文华军长代表我们川军将士致答词,表示我们一定要血战到底,收复失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做到胜则生,败必死,不成功便成仁。我们要牢记当时的誓言,绝不能在敌人面前屈膝示弱,给中国人丢脸呀!”

(二)王铭章(1893.7.4-1938.3.17),字之钟,四川省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泰兴场人。1912年参加陈英士总司令指挥的上海革命军进攻上海制造局的战斗,革命失败后返回四川。1914年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第2师刘存厚部担任排长。1916年川军第2师响应护国号召参加护国讨袁军。 1920年川军整编后,升任川军第7师13旅第25团团长。大革命时期,1924以英勇善战升任川军田颂尧部西北屯殖军第13师25旅旅长。1925年晋升为少将师长。1927年任西北屯殖军第1路军副司令兼第3混成旅旅长。1938年初奉命开赴徐州、砀山一带布防,代理第41军军长,任前方总指挥。 1938年3月17日黄昏后,王铭章将军在滕县城东南角指挥巷战。当行至西门口时,随侍在侧的只有侍从副官李少坤、特务连中士班长孙仲才和赵参谋长的卫士陈宏恩(已受伤)3人。因王铭章将军已身中数弹,贯穿腹部,血流如注。李少坤以白药灌之,已不能下咽,旋即气绝。

(三)李家钰:(公元1892~1944年),字其相,四川蒲江大兴场白蜡沟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1944年4月18日拂晓,日寇第十二军第三十七师团在位于郑州与开封之间的中牟一带渡过黄河,向此处的中国民革命军队发起猛攻,被日寇称为“河南会战”、中国称为“豫中会战”的春季战事打响。1944年,随着太平洋战场的失败,日寇在整个战事中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然而,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指挥的八个集团军四十万部队,却在豫中会战中迅速溃败下来,到5月25日洛阳陷落,三十七天时间里中国民革命军队丢失城池三十八座,可谓日失一城。
会战之初,中国民革命军队已经侦知敌人将要发动攻势,在3月份的洛阳军事会议上,李家钰即向蒋鼎文建议,“与其等敌来攻,不如先发制人,使用飞机轰炸邙山头(日寇在黄河铁桥南端的阵地),并继之以佯渡,以牵制之”。但这个建议并未被司令长官采纳。日寇渡河后,仅两天,即在4月20日占领郑州。李家钰显然对战事前景抱有忧虑,他向手下的军官们传达会议情况时说,“这次战事发动后,洛阳危险得很。我们兵力虽是强大,但在配备上没有重点。而且一切部署,都要经过决定后才敢行动。这样遥控部署,就失去了灵活性,将来也难免有胶柱之虞。”然而,更让他担心的是,洛阳会议“不但没有决定如何对付敌人,而且对部署也没有丝毫变更或加强,只谈了将各军军官眷属及笨重行李、重要文件向后方转移”。

(四)柴意新(1898–1943)字泽高,号若愚,建兴镇人,抗日将领,少将参谋长。1943年11月,日寇集中个师团的兵力向常德进犯,意欲攻占常德后,再南下取长沙。柴意新奉命守常德,他率团在常德城外德山、芷湾一带修筑了几道工事,严阵以待。11月19日,敌人增兵至七八万而且用坦克在前面冲锋。乱石般飞来的炮弹,炸得德山一带土都翻了三尺,防御工事全被摧毁了,柴意新只好退守芷湾。芷湾的战斗更为激烈。柴意新鼓励全团官兵:”人在城在,为国尽忠,血战到底!” 激烈的战斗进行了8天,常德东门城墙被日机开一个缺口,日军蜂拥而入。12月1日,柴意新率领伤残人员,退守城西南一角。这时候,我援军赶到,已迫近城南,敌人见此情形,集中大批兵力向柴意新阵地实行集体冲锋。敌人铺天盖地而来,柴意新亲自带头抗击敌人,一天之内打退敌人5次强攻。2日下午,柴意新全团只剩下12个人了,但这12个人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面对蚂蚁般密匝匝的敌人,毫无惧色,各据要点,顽强战斗。一大批敌人又潮水般涌来了,柴意新带着两个战士,意欲绕到敌人背后袭击敌人,不幸被敌人发现,密雨般的敌弹击中了他,柴意新壮烈殉国。

(五)黄永淮,号泗光,别名黄石夫,因小时候患过天花,脸上留有疤痕,又被家乡人叫做“黄麻子”。1902年,黄永淮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安岳县龙台乡的一户农民家庭。

黄永淮父亲黄慎之,虽家境贫寒,但甚有德行,宗望所归,被族人推举为“龙台黄氏同宗会”的族长。黄永淮幼时在龙台乡小学念书,后来升入安岳县旧制中学学习。在学校他学习刻苦,思想进步。1925年黄永淮中学毕业,时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他满怀爱国热情,立志以身报国。1926年在族人黄爵高等人的资助下,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