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震灾改变了西方对中国的看法?
主持:刘庆东
嘉宾:何舟 谭志强 鲁韬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人展现出的爱心、慷慨、效率和凝聚力,赢得了世界的尊敬。即使一向对中国怀有偏见的西方媒体,态度也有了戏剧性的转变。
对此,美国《洛杉矶时报》有这样的概括:一场地震带来了多大的不同。前一分钟,中国还在因为它的人权记录受到谴责。但后一分钟,它却由于对四川发生的灾难作出富有同情心和井井有条的反应而备受赞誉。
对中国素来不大友好的美国《华盛顿时报》发表文章称赞说:“中国迅速应对震灾赢得世界赞誉。” 德国《世界报》则这样形容奔赴前线救灾的中国总理:“在这次的地震灾害中,世界认识了一个全新的总理:富有人情味的政治家,为人民的不幸而哭泣”。
美国之音也报道说,中国政府在四川大地震中的表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特别是它在灾后的快速反应程度以及调动国内资源的能力使世人对中国刮目相看。过去,一些人士批评中国的计划经济导致经济效率低下,活力不足。但是,这次地震灾害后,他们却突然发现,中国公有制的特点在抗灾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主任郑永年发表评论文章《中国表现让西方媒体无话可说》指出,中国发生“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西方媒体给予了大量积极正面的报道。一直以来认为“中国媒体不可信”的西方媒体,比如CNN、BBC等,在此次地震报道中都大量使用了中国媒体的电视画面和文字报道,这十分少见。
郑永年说,与之前报道西藏“3·14事件”、“奥运圣火传递”相比,西方媒体报道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即使有少量负面报道和批评声音,但这些已经让西方读者觉得不那么可信了。西方民众、媒体评论人,总体上都正面评价中国政府组织的抗震救灾,以及赞扬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勇气。
看了这些报道和评论,我们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场灾难已改变了西方对中国的看法?
0603 港府聘副局长不必限制国籍?
主持:刘庆东
嘉宾:刘澜昌 曹宏威 卢卡尔
五位港府副局长因为拥有双重国籍,引发了一场政治的轩然大波。
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5月20日宣布委任八位人士出任特区政府的首批副局长。这次任命是香港进一步发展问责制的一个重要里程。
然而,这八名候任副局长中,有五人拥有外国护照,他们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苏锦梁、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副局长谭志源、食物及卫生局副局长梁卓伟、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梁凤仪,以及环境局副局长潘洁。
过去香港政府部门一直没有副局长一职。港府增设这个新职位,目的是要在社会上广纳精英,为香港培养政治人才。可是,拥有外国护照者是否适宜出任副局长?连日来,这一问题在香港引发了激烈争议。
有立法会议员认为,副局长有机会署任局长,并要签署法令,权责重大,相信市民期望副局长与问责官员一样,不能拥有外国国藉。这位议员呼吁政府应透过本地立法,规定副局长必须由中国公民出任。
香港调查研究中心日前进行的街头问卷调查显示,近56%受访的香港人认为,新任副局长持外国护照“有问题”,31%受访者则认为“无问题”。
受到舆论的压力,已有两位副局长宣布放弃外国护照,另有三位副局长表示正在考虑是否放弃外国国籍。
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响应说,《基本法》并没有限制副局长的国籍,有关居留权的限制亦只适用于少数政府高官,相关的规定是宽松的。
曾荫权表示,基于香港的历史,回归前有不少香港的专才及中产人士都移居海外,之后都愿意回港发展,因此政府聘用副局长的原则是基于用人唯才、依法办事。港府不会收紧副局长的国籍限制,以免影响吸纳人才。
那么,您认为港府聘用副局长有必要限制国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