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大视野] 0528-0601.亚细亚的孩子(1-5)-Yotv/BBsee

Description: 「凤凰卫视周一至周五 19:55」 @ 2007-06-04 12:40

这是一些特殊的孩子,他们年龄不等大多数在5到14岁之间,他们从事的绝大多数都是条件差、报酬低、风险高的脏活、累活和苦活,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童工”。

在印度,不仅仅是因为单纯的贫困因素而导致童工现象的泛滥,眼下数千万饱受煎熬的童工使印度成为了仅次于南非的世界第二大童工市场。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呼吁大力解决女童失学问题。报告指出,虽然从数字上看男童与女童失学人数比例相近,但是“女童失学的长期后果将更为严重,对她的一生甚至下一代都会有严重影响”。最新调查显示,女孩比男孩要不幸,因为失学女童占全部失学儿童的56%。儿童基金组织发言人佩尔纳兹表示,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有些父母不愿送女儿上学,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没什么好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贫穷。除了斯里兰卡,整个南亚国家都很贫穷,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几个非洲国家,贫穷更是孩子不能上学的主要因素。

1936年开始的西班牙内战曾造就了海明威辉煌的《战地钟声》,不过很多人想不到,那场战争也造就了不少精彩万分的儿童画。在当时西班牙东部的“儿童难民营”里,生活着超过20万因战争无家可归的孩子。在那里,他们能得到基本的医疗和食品,还能继续学习。空闲的时候,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画画吧,画你们看到的一切。”于是数千幅有关那场战争的精彩儿童画得以创作并保留到今天。事实上,除了西班牙内战,在任何一场战争里,孩子们都曾经用画笔记录过他们对战争的直接感受和内心震动。而所有出自稚嫩小手的有关战争的画面竟然是那样地相似——从二战到伊拉克战争,从斯里兰卡内战到巴以冲突,孩子们集中描绘的总是战争场面、逃离家园和与亲人永别。这些儿童画成为历史对战争由一种真实的记录,而更真实的是,孩子们在战争中受到的创伤。

菲律宾摄影师Jose Libres Librodo曾经在柬埔寨吴哥窟拍摄过一组亚细亚儿童的照片,他们中也许有的是孤儿,有的不是,但他们的双眸全部都让我感到震撼,感到难以忘怀,我想所有人看了都不容易忘记。这些孩子的生存状况固然不佳,他们的黄色脸孔上确实有红色的污泥,他们的黑色眼珠中可能确实深藏着各种战争曾经带来的白色恐怖,但我更多的是看到了他们眼神中的纯真无邪和闪现出的对未来的希望。愿战争和暴力不再让它们蒙上哀愁,愿饥饿和贫病不再使它们绝望,愿成人世界的纷扰不再令它们日渐冷漠,愿鲜花和微笑绽放在它们心灵深处!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