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 0305-06.甘肃敦煌(1-2)-YYTvO

Description: 「CCTV-4每日20:00-20:30」 @ 2007-03-14 07:10

一:《抢救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这里连续开窟造像不止,形成了南北长1680米的庞大石窟群。莫高窟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鳞次栉比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其中南区的492个洞窟是礼佛活动的场所,拥有彩塑2000多身,壁画 45000多平方米。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在中国传统的汉晋艺术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艺术的营养,创造的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民间佛教艺术。它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涵深邃、艺术精美,在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莫高窟因为时间的久远、环境的变化而面临着很多问题,由于年代久远,洞壁渗水以及风化和光照的因素,莫高窟的壁画损失严重,有的专家根据损失的程度断言:莫高窟如果再不加以拯救,将在五十年后彻底消失。如何保护、修复年久的壁画与雕塑?如何建立一个逼真的数字莫高窟?几代敦煌学者都为研究、保护莫高窟做了什么工作?本片用翔实的资料和真实的画面,邀您走进莫高窟,看一看今天的敦煌人如何保护这片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

二:《寻找第二藏经洞》

公元14世纪以后,随着陆路丝绸之路的衰落,敦煌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它那风格多样的洞窟、姿态生动的彩塑、色彩缤纷的壁画也渐渐被时间与黄沙所湮没,直到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夏日,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从此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在中国西部的敦煌藏经洞中出土了公元4世纪至公元11 世纪的各类文物5万余件。这一震惊世界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与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

而20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当时执政的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又不断侵略中国,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的不长时间内,西方的一些探险家就接踵而至。他们以各种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了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到许多国家。

至于藏经洞到底是为什么封闭的,一直众说纷纭。而藏经洞的发现也派生出一个新的学科――敦煌学。

由于藏经洞具有如此的价值,几代敦煌人都在猜想:敦煌是否还有没被发现的藏经洞,于是,寻找没被发现的藏经洞成为一些学者的毕生工作。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事情似乎有了些进展,在莫高窟的北区,陆续发现了一些古代的抄卷和写本,难道真的有第二藏经洞?《走遍中国》的记者们,努力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三:《寻找阳关》

阳关和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两座重要关隘,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让这两座关隘在华人世界中无人不晓。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两座关隘早已废除,消失在茫茫戈壁上了。几年前,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终于找到了消失了的玉门关,那么,阳关到底在哪里呢?

敦煌书画研究院的院长纪永元,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寻找着尘封了的阳关关城,这一天,纪永元在当地乡亲的带领下,来到一片当地人叫古董滩的废墟,纪永元惊奇地发现,这里遍地撒满了残破的汉砖,在一片沙丘下,他甚至发现了一通石碑!后来,纪永元又多次来到古董滩,会同其他专家,共同揭开了阳关关城的秘密。

四:《勇闯魔鬼城》

敦煌市西部的湾窑,有一片神秘的地区,这里白天人迹罕至,一片片、一组组黄土形成的土丘、土柱遍布在400多平方公里的大戈壁上,高墙耸立,古堡巍峨,似乎这是一处废弃了的古城。听当地人讲,这里每到夜间,就能听到战马嘶鸣、刀枪撞击的声音,似乎有千军万马在搏斗厮杀,还有的时候从大漠深处传来连天动地、鬼哭狼嚎的喊叫,当地人称魔鬼城,周围的牧民从不涉及这片地区,甚至连牛羊也不进里边吃草。就是白天进入魔鬼城,那寸草不生的茫茫沙漠,不时遇到的累累白骨,也会让人心惊肉跳。

1998年,几位地质学者深入魔鬼城,逐步摸清了这里的情况。这种特殊的地貌,地质学上称为雅丹。

雅丹一词的来历要追溯到一百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罗布泊,看到这种奇特地貌,就问遇到的维吾尔族牧人,牧人告诉他这叫“雅尔当斯”,意思是陡峭的土丘,于是这个词就被斯文赫定记录下来,这种地貌就叫雅丹。

但是,魔鬼城里到底有没有魔鬼,雅丹深处究竟有什么秘密?

《走遍中国》摄制组几位年轻的记者,在当地专家的带领下,走进了神秘莫测的魔鬼城。

五:《追踪野骆驼》

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有一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600平方公里,占敦煌市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在保护区内,生活着鹅喉羚、大天鹅、白鹳、大鸨等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37种,特别是还有几十只野骆驼。

一百多年前,一些西方的探险家在罗布泊收集了一张残破的野骆驼皮,从而确立了一个新物种的存在。但是,这些探险家多年寻找,也没有得到一只活着的野骆驼。有人猜测,野骆驼可能早已消失。

但是到了上个世纪,科学家们终于在中国的大沙漠中发现了野生骆驼群,从而宣布野骆驼的存在。但是,由于野骆驼生活的环境极为恶劣,种群在几十年间迅速减少,早在十几年前,野骆驼就被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列为濒危物种,现在世界上只有800只左右,比大熊猫的数量还要稀少。野骆驼在我国境内,仅生活在甘肃和新疆交界的沙漠戈壁以及阿尔金山脉北麓。

在当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帮助下,摄制组跟随管理人员深入戈壁腹地,追寻野骆驼的踪迹。几天的探险历程,几天的惊奇发现,请您在第一时间关注这次《走遍中国》的科考和探险活动。

六:《敦煌奇石》

2007年10月,甘肃省敦煌市举行的一场拍卖会异常火爆,拍卖的标的只有一种,就是敦煌的石头。有的石头几番举牌,报价超过了标底十数倍。

在敦煌的沙漠戈壁中,出产一种造型奇特的石头——风砺石,也有人叫它风凌石。这种石头经过数万年大漠飓风的洗礼,形成了瘦骨嶙峋、桀骜不驯的品质特征,成为奇石爱好者的珍藏。

《走遍中国〉摄制组对这种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跟随奇石采集人员进入库木塔格沙漠,经过几天艰难的历程,终于在大漠深处找到了这神奇的风砺石。

七:《拯救月牙泉》

几年前,媒体都在报道着一条惊人的消息:敦煌月牙泉即将消失!

出敦煌市区向南5公里,有一座高大的沙丘横亘在面前,这就是鸣沙山。在沙丘的怀抱里,有一汪清泉历经千年而不干涸。这汪清泉形状如一弯新月,因此当地人就叫它月牙泉。这种水沙共生的奇景,十分罕见。

敦煌盆地内气候干旱,根据从1980年到2000年的统计,年均降水量仅为36mm, 而蒸发量高达2563mm, 是降水量的71.2倍。不仅如此,这个地方还有“世界风库”的称号,大风和沙暴非常频繁,每年8级以上大风平均出现15至20次。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生态环境任何生命都是脆弱的,然而月牙泉在却恶劣的环境中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而最近几年,月牙泉却出现了令人心惊的变化:水域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20多亩锐减到现在的8亩多一点,水深由曾经的七八米缩小到1米,并且还以每年 20-30厘米的速度持续下降。有些专家根据掌握的情况分析,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抢救,5年后月牙泉将面临不复存在的危险。

近些年流向敦煌的疏勒河300多公里河道断流,再加上过度放牧,造成植被退化,沙化加剧等都加剧了月牙泉水位的下降,如何拯救月牙泉,如何让敦煌不成为第二个楼兰,这是现在的敦煌人面临的最大问题。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敦煌人展开了拯救月牙泉的行动:引河水补充泉水、淘挖泉眼、找到月牙泉的上游渗水补充……,一次次,他们努力拯救着月牙泉。月牙泉能够死而复生吗?

不说您也不会憋死